Featured image of post 「SF周刊」2025年第3期

「SF周刊」2025年第3期

文章

圆桌|再读石虎的最后十年,重看他的艺术史意义

摘要:上海海派艺术馆举办的“兹山无尽——石虎最后十年重彩画展”是石虎辞世后的首个大型展览,展出其隐居山村潜心创作的晚期作品。学术研讨会汇集众多艺术史学者,从精神性、宇宙观、图像语言及诗性等方面探讨石虎艺术的史学意义。 学者们认为石虎的艺术融合了西方现代艺术和中国传统文化,独具创新,具有世界性和本土性,是当代中国艺术转型的重要代表,其艺术地位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摘抄:我想石虎先生的艺术创作可以从至少四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考察和学习。第一是精神的穿越;第二是复合宇宙,认知宇宙的多维性,以及他的表达。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对于多维宇宙的一种叠加;第三是图像的切换,多维宇宙的图像如何与现实世界当中的语言体系相结合,它有一个语言切换的过程,这是一套体系。在石虎艺术中应该比较成熟了;第四是情感的诗话,我们中国一直讲究诗性,石虎的艺术表达一直贯穿着诗性,他自己也是一位诗人。这四个方面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像我这样画画的人,也是值得向他学习的。

晚年石虎在其13米多长的巨幅纸本水墨《十八罗汉》前

摘抄:石虎先生是2023年9月9日因感染新冠辞世的,其实当时已是新冠末期,当时非常之意外,朋友圈几乎被刷屏,印象里,这么多年,一个艺术家的的辞世引起艺术界那么多的共鸣与悲悼,其实是不多的。石虎先生的意义不仅仅反映在其艺术创作的百变上,更有着美术史探索的巨大意义。从上世纪70年代影响极大的《非洲写生》开始,他不断地否定自己,不断把自己踢开,他的创作其实一直伴随着很多争议,但他对艺术抱有真正的至诚之心,他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这样的艺术家其实是非常稀缺的。
石虎身上有一股原初之力,人如其名,苍苍莽莽,大概自先天来。他的成长与成熟,从《非洲写生》始,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与全球化,同时又伴随着文化寻根与文化身份认同的探索。在全球化与本土文化碰撞的背景下,石虎的作品在借鉴西方现代艺术的同时,始终在创作中强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发现与再诠释,包括水墨、汉字、图腾、民间艺术与远古意象,试图在当代西方艺术的语境中重建东方美学的独立性。他生命中的最后十年,有七八年时间是在广东和平县山下村度过的。相对来说,自甘边缘,远离艺术圈,隐于交通不便的山村,我觉得对他反而是幸事,因为这样使得他晚年反而静下心来思考真正的创作。记得他辞世前几个月应约专门到山下村与他见面,那时他精神非常好,很平易,简单喝了点茶,居然立刻就进入长聊的状态,而且长聊了两天,感觉两个人都在不停地说,天上地下,艺术创作,汉文字与诗词,笔墨书法,乡村民俗……什么都聊,可能气场也比较对路,有相契处,聊得确实是比较嗨的。这些对话整理刊发时加起来4万多字,后来删了一些,我自己感到非常遗憾的是这些对话整理与校对时间花得较长,在石虎辞世当天即选发一部分,全文刊发时石虎先生已经辞世了,真是有一种痛,当时怎么也没想到他会走得那么快。

石虎《晴送图》119×75cm 布面重彩 2014

New AI Gadget Records Your Entire Life and Then Lies to You About What Happened

摘要:一款名为Bee的AI可穿戴设备号称能记录用户生活,但其低价(50美元)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它经常误解对话内容,甚至编造事实,例如将电视剧中的对话误认为用户的真实经历,并据此给出不准确的建议。用户测试者发现Bee竟然在私密场合也持续录音,引发隐私担忧,其伴侣也表达了强烈不满。虽然Bee能记录工作会议等内容,但其侵入性远大于实用性,最终未能令人信服。

摘抄:During a bus ride Song took, for instance, the app became convinced that she had a patient in Louisiana who was going to cause harm to someone else — despite the fact that she is a NYC area-based journalist, not a medical professional. Later, the app suggested the writer follow up with said patient.

摘抄:That debacle illustrates one of Bee’s biggest failures: its inability to differentiate between speakers. Whether it’s listening to the wearer, whoever they’re talking to, a character on TV, or a Kendrick Lamar song, Bee seems to think that all the speech that happens around it is useful and actionable. (In an interview with The Verge, however, Bee cofounder and CEO Maria de Lourdes Zollo insisted the company is working on a “liveness detection” that will stop the pin from thinking broadcasts are real conversations).

摘抄:After wearing the AI pin for a few days, Song noticed something odd: she started to realize it was listening to her during extremely private moments. After committing “bathroom crimes,” the writer remarked aloud: “Shit! This thing is listening to me!” Later, the Bee app suggested she re-up on Lactaid.

摘抄:“Having lived with Bee, I’m not sold on AI doubling as your memory,” Song wrote. “Sure, it was convenient to get summaries of work meetings. That felt appropriate. But it’s the other moments in life — the sensitive and fraught ones — where using Bee felt more like voyeurism.”

10秒生成4分钟音乐,8GB显存就能跑!已登Hugging Face趋势榜一

摘要:西北工业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团队研发出AI音乐生成模型DiffRhythm,只需10秒即可生成长达4分45秒的高保真歌曲,包含人声和伴奏。该模型采用全diffusion架构,仅需8GB显存即可运行,已开源并登顶Hugging Face趋势榜。DiffRhythm基于LLaMA的DiT,通过歌词和风格提示生成歌曲,具有快速、高质量的优势,并解决了歌词与歌声对齐难题。模型包含变分自编码器(VAE)和DiT两个部分,VAE能修复MP3压缩损失。

2025 年央视 315 晚会点名企业名单一览

摘要:2025年央视315晚会曝光多家企业问题,包括:翻新卫生巾、纸尿裤(多个品牌);徒手制作、不灭菌的一次性内裤(浪莎等);“维修刺客”啄木鸟维修乱象;虾仁超量添加保水剂增重;电子签高利贷;窃取用户隐私的“精准获客”软件;AI机器人骚扰电话;虚假手机抽奖;以及售卖非标电线电缆。

摘抄:涉多个知名品牌,卫生巾、纸尿裤残次料被翻新“二次销售”
公司:梁山希希纸制品有限公司
品牌:麦酷酷、自由点、嫚熙、中亿孕婴、米菲、好之、Babycare、全棉时代、苏菲

摘抄:涉知名品牌!一次性内裤“暴雷”,徒手制作、不灭菌
公司:河南商丘梦阳服饰有限公司、健芝初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品牌:浪莎、初医生、贝姿妍

摘抄:只打开水龙头收费 100 元,“维修刺客”啄木鸟维修乱象被曝
公司 / 品牌:啄木鸟家庭维修平台

摘抄:超量添加保水剂、包冰增重,1 斤虾仁 7 两冰
公司:湛江尚方舟食品有限公司、湛江中青海洋水产有限公司、湛江良基冷冻食品有限公司、连云港鲜知肴食品公司、连云港渔趣多食品有限公司、湛江宝辉水产有限公司

再现砍头息!电子签高利贷被曝光,最高年化利率近 6000%
品牌(平台):借贷宝、人人信

看文章隐私被窃取,信息“黑洞”曝光
公司:云企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云客引流)、企腾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火眼云)、启科科技有限公司(精准通客户管理平台)、绿信科技有限公司(点点蚁)、智优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品牌:土巴兔、拜博、美莱

智能机器人一天打 10 万个电话,骚扰电话黑色产业链曝光
公司:智优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优音通信有限公司、淘金你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沃创云科技有限公司、合众易联科技有限公司、飞鸽传书科技信息有限公司、长城移动、销氪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摘抄:警惕“手机抽奖”新套路,商家一天流水 20 亿
公司:诺诺网、兑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晶珊运予通讯运营商、兑吧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变现猫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凌酒师・一品天下”牌酱香型白酒、滴藏酒业有限公司、诺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摘抄:缺斤短两损安全,五金市场公开售卖非标电线电缆被曝
公司:安顺市金明阳电线电缆公司、润雄电缆集团有限公司、耐朗电缆有限公司
市场:南宁科德国际五金市场(华南地区规模较大的五金机电市场之一)、贵阳金石五金机电城(华南地区规模较大的五金交易市场之一)

啄木鸟家庭维修究竟有多坑?315晚会没说完

摘要:央视3·15晚会曝光啄木鸟家庭维修平台无病乱修、乱收费,高抽成压榨维修师傅,盈利能力却极强,营收高速增长,但用户投诉不断。平台培训师傅以高价收费为目标,利用信息差牟利,即使师傅良心发现也因高抽成被迫为之。啄木鸟回应称已建立投诉机制,但问题根源在于其高抽成模式和对师傅资质审核不严。

摘抄:据央视报道,啄木鸟并不会严格审查维修师傅的专业水平,其人事经理表示,即使前期不会都没有关系,啄木鸟会先进行技术培训三天,然后上门的服务流程、沟通话术、平台规则再培训两天,一般7-10天就可以单独接单了。
并且,啄木鸟人事经理还表示,如果进行上门维修时,还是不会修,也不要慌,随时可以给公司的老师傅打视频电话,肯定能解决问题,新员工上门维修就是要锻炼良好的心理素质。他还表示,“讲实话,客户也不会想到这个工程师刚学三天。”
维修技术可能确实不是啄木鸟最为看重的技能。据报道,上门维修人员最重要的任务,是想尽办法在服务过程中提高收费。啄木鸟培训经理毫不遮掩地表示,如果客户嫌贵,就可以表演一出“双簧戏”给顾客看,让客户相信贵得有道理。

摘抄:据报道,啄木鸟维修抽成高达近60%,100元的单子,维修师傅只能拿到约40元。
并且,由于啄木鸟掌握着客源渠道,占绝对主导地位,没有平台,师傅们几乎接不到维修单。因此,维修师傅接到平台派单后,就只能按照平台要求,想尽办法多收费。
根据招股书数据,啄木鸟每单平均交易额呈现逐年递增的状态,从2021年的231.8元/单,增长至2023年的250.2元/单。很难说高抽成没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摘抄:在啄木鸟看来,似乎错在维修师傅,但很显然,除了无辜的客户,啄木鸟和平台上的维修师傅都脱不开干系。或许啄木鸟该考虑的是能否降低抽成比例,从源头降低维修师傅乱报价的可能性。毕竟,啄木鸟看上去并不缺钱。

Unlearning the Myths of Asian Art History

摘要:亚洲协会博物馆展览“(Re)Generations”展出巴内杰、金拜伦和平德尔三位艺术家的作品,与洛克菲勒三世夫妇收藏的亚洲艺术品共同展出,挑战了亚洲艺术史的传统叙事。艺术家们以自身作品回应馆藏,展现不同文化间的联系,并质疑单一、固定的亚洲艺术史观。展览并非简单地将当代艺术与传统艺术并置,而是通过艺术家的创作,构建新的、更具包容性的亚洲艺术史理解。

Rina Banerjee, “Native, migrant naturally” (2018) (left) and “Figure of a Man” (6th–7th century) from Japan, Ibaraki Prefecture, Tumulus period, earthenware with traces of pigment (right) (all photos Lakshmi Rivera Amin/Hyperallergic)

摘抄:And if editing and embellishing objects from the past is a kind of poetry, Banerjee is the laureate. With sculptures and paintings that make tricks of the eye seem like child’s play, she brings her material sensitivity to two works created specifically for this show: The towering quasi-monument near the show’s entrance was fashioned from materials culled from the Philippines, Scotland, India, and elsewhere, while a smaller but no less exquisite figure sprouting from a repurposed megaphone wears rows of dangling, painted gourds. Some of the ancient vessels, sculptures, and figurines on display felt like a shoehorned afterthought, particularly those that made it difficult to closely observe them and Kim’s works at the same time. But even the contemporary works I wasn’t particularly drawn to, like Kim’s ongoing Synecdoche begun in 1991, felt like a necessary part of the puzzle, leaving the idea of Asian art history itself unfinished and indeterminate.

Detail of Rina Banerjee, “Not like Superman, a superwoman, unlike kryptonite, like a Native of your country’s forrest, it’s soil is what you are and you trust, coined as home is, a currency weighted down in stones” (2018), ink and acrylic on two wooden panels

Howardena Pindell, “Autobiography: India (Lakshmi)” (1984), mixed media collage on paper (image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Garth Greenan Gallery, New York)

Unlearning the Myths of Asian Art History

摘要:伦敦萨默塞特府举办的“土壤:我们脚下的世界”展览,通过艺术装置、影像和绘画等形式,探讨土壤的生态重要性及文化象征意义。展览呈现了土壤微生物的复杂性,以及工业化农业和侵蚀对土壤造成的损害,并以作品对比城市和乡村土壤生物多样性的差异。 但展览缺乏直接接触土壤的机会,这略显遗憾。

Installation view of Tim Cockerill in collaboration with Elze Hesse, “A Diversity of Forms” (2020) (all photos Anna Souter/Hyperallergic)

摘抄:LONDON — Spotlit in the dark historic vaults of Somerset House, Jo Pearl’s “Oddkin” (2024), a theater of delicate alien creatures that visualizes the microorganisms in healthy earth, is dramatically interwoven with its own shadows. Crafted from clay — fundamentally, a form of mud — Pearl’s work strives to help us overcome our widespread squeamishness about soil, particularly in cities, where we prefer it to be out of sight and out of mind. SOIL: The World at Our Feet attempts to bring the natural material back into view as something alive, essential, and crucially, vulnerable.

摘抄:As Pearl’s installation suggests, soil is a highly complex mesh of plant matter, fungi, and bacteria working to recycle and regenerate the living earth. In this time of ecological precarity, it is no surprise that the complexities of earth itself offer fertile ground for artistic investigation and experimentation. In the exhibition, these range from Tim Cockerill and Elze Hesse’s flower-like digital photographs of bacteria, to Herman de Vries’s more analog grid of earth pigment samples, to Miranda Whall’s painstaking representation of data from a soil sensor network using tiny pinpricks in paper.

摘抄:The exhibition hopes to drive home the idea that soil is becoming depleted on a worldwide scale: Industrial farming and erosion are stripping it of its nutrients and ecological complexity, and consequently, the variety and abundance of life it can support. One of the most compelling displays in the show pairs two understated pieces by David Nash and Mike Perry. For “Sod Swap” (1983), Nash dug up a circle of turf from a Welsh field, in which a botanist counted 27 plant species, and planted it in a London park, where they counted only 3. Forty years on, the effect is reversed, with 39 species in the urban grass and only four in the rural turf. Progressive horticultural practices have made London parks more biodiverse, while vast rural agricultural areas have lost variety through soil degradation, monoculture planting, and intensive livestock grazing. Perry therefore inverts Nash’s project in “Reverse Sod Swap” (2024), inserting turf from a London park into a Welsh field.

Herman de Vries, “from earth: kreta” (1992)

Annalee Davis, “Saccharum officinarum and Queen Anne’s Lace” (2015)

The Plight of Artsakh’s Artists in Exile

摘要:2023年阿塞拜疆大规模进攻后,12万亚美尼亚人被迫逃离阿塞拜疆纳戈尔诺-卡拉巴赫(阿尔察赫),其中包括众多艺术家。他们逃亡亚美尼亚后,面临住房、就业、医疗和法律等诸多困难。阿尔察赫的文化遗产遭到破坏,艺术家们流离失所,许多作品遗失或被毁。一些艺术家得到少量援助,但大部分人面临生计困境,一些人甚至移居俄罗斯。尽管如此,艺术家们仍在继续创作,用艺术表达对故土的思念和抗争。

Arnold Meliksetyan, 76, a painter and sculptor, in a small living space that doubles as his studio (photo Siranush Sargsyan/Hyperallergic)

摘抄:YEREVAN, Armenia — In the cold, damp basement of a house in one of Yerevan’s suburbs, Arnold Meliksetyan, a 76-year-old painter and sculptor, has found the only space he can afford to rent — a single, cramped room, small and bare, where he must live, sleep, and work. An old, rickety chair doubles as his bed. His canvases and paints are scattered across the room, blending into the sparse surroundings. This basement is his entire world now, a contrast to the life he once had in Nagorno Karabakh or Artsakh, as the indigenous Armenians call their ancestral homeland.

摘抄:While 150 displaced artists are employed across various cultural organizations, there’s a significant gap in addressing the needs of nearly 1,400 displaced individuals seeking work in the cultural sector. According to Zohrabyan, only the Artsakh State Dance Ensemble has received temporary funding, from the Hayastan All-Armenian Fund.

Arnold Meliksetyan stands alongside one of his newest creations, “Mulberry Leaf Pickers” (2024) (photo Siranush Sargsyan/Hyperallergic)

Arnold Meliksetyan, “Soldier” (2010) (image courtesy the artist)

摘抄:This exploitation was evident not only during the loss of Artsakh, Meliksetyan said, but also during the Soviet Union years when Artsakh faced pressures from both Soviet Russia and Soviet Azerbaijan. During that time, creating art with Armenian themes or even learning the Armenian language and history was often met with restrictions.

Tatev Amirjanyan’s only saved painting, “A Gaze” (2016) (photo by and courtesy the artist)

温柔的陷阱,欲望的拓扑

摘要:杨沛铿个展“软螺”以柔软的质感、昏暗的灯光和海螺的呼吸声营造出令人放松的氛围,入口的软螺雕塑吸引观众进入展览。

摘抄:在步入杨沛铿个展“软螺”(Soft conch)的一刻,我的身体感到一阵近乎被催眠的酥软——这感觉来自脚下柔软的细沙、昏暗的橙黄色灯光和不远处的一颗海螺(《呼吸中的隐士》,2020)中传来的微弱呼吸声。入口的软螺雕塑(《肉云月亮螺》,2024)以欢迎的姿态,引诱我松下包袱,蜷缩在这个温暖的“螺壳”中,一起慢慢融化。当我握住感官意识的主动权时,才察觉到一缕不知来处、若有若无、又时时萦绕在身旁的幽香,夹杂在其中的的咸湿气息(《甜汗》,2024)像是汗蒸房中身体的味道,也像是露着幽幽蓝光的墙角渗出了海水的味道,提醒着我现实的近距离——我步入的并非一场酣甜的梦境。走近,一个神秘的巨大沉默物体(Big Dumb Object, BDO)躺在展厅深处,它格格不入的尺度打破了展览中其他微小叙事(光、声音、气味与其他作品)的平衡,让人不禁发怵:在这个幽闭的空间里,与其说在靠近观察它,不如说在被它步步吞噬。

摘抄:再回到“软螺”,这个安全空间隐蔽地生长于阿那亚社区所营造的真空环境,欲望的内核在此袒露。墙上的两幅摄影作品中,靠在岸边的老人 (《海岸看更(秦皇岛),2024》)与停在树丛中的玩具球 (《午睡中的浮球》,2024)烘托出的静谧氛围让啪啪树的意义被蒙上一层暧昧的雾。时间的流速被模糊,我们在相对静止中掉入周而复始的陷阱。展厅尽头的一幅摄影(《不远矣》,2020)中,两根钟乳石柱在不可见的无数次微小沉积中趋近彼此,它们就要在漫长的时间里相交了。这件曾在艺术家个人项目“there’s something missing”(2020)中展示于香港九龙一间公寓睡房床边的作品,带我们穿过蜿蜒的螺壳,直抵内心欲望最深处。观看这一瞬间所引起的不自觉猜测与联想正如渗透身体的水,将身处亲密关系中的个体置于无穷的时间中,挑起他们互相渴望、接近、侵蚀的无尽欲望。而这一在瞬息间难以被感知的动态过程,将欲望的时间尺度拉扯至超越人类个体生命维度的永恒。

杨沛铿,《不远矣》,2020年 ,收藏级艺术微喷,150 × 100 cm。图片致谢艺术家。

摘抄:走出展览时,一株蘑菇夜灯生长在阴暗角落里,指引着各位梦游者从包裹着“亲密”与“永恒”的甜梦走回现实,寻找出路。在这片欲望的深海里,它仍然探头寻觅,发出一点光亮。

独立动画:中国动画的“最初一公里”

摘要:江苏南通东布洲举办的国际动画周,旨在推动中国独立动画发展。它汇聚众多动画从业者,探讨行业痛点,例如作品创作、公司造血、以及国际市场拓展等问题,为中国动画产业提供支持和交流平台。

摘抄:很难说,东布洲的地理位置是好还是不好。这是长江入海口边上的一个小城,位于南通市海门区,一江之隔便是上海崇明岛。但要抵达它却相对有些麻烦,要到南通机场或高铁站后再驱车一小时,或是从上海市区开车两小时。这里是一片江南式的滩涂,一片独栋的建筑围绕着一片湖泊安静地矗立着,在阴天下显得十分静谧,颇有一种隐世的味道。
这样一个不起眼的江滩,却在现今的中国动画版图上起着重要的作用。环湖的建筑里就容纳着大千阳光、视界树等参与了《哪吒 2》的制作公司。如果说,这是属于一部动画的技术功底的话,那东布洲还承担着动画灵感孵化的功能。这片环湖建筑的中央是一个专设的展厅,正处在筹备布展阶段。2025 年 4 月,第六届东布洲国际动画周暨第十三届中国独立动画电影论坛将在展厅举行。届时,有近 2000 名的动画人士会在三天内涌向这里,探讨有关中国动画的一切。

摘抄:今年动画周的总主题是「动画 ×」。「现在中国动画有了一个很振奋的事情,但行业整体还是有很大压力的,依然要面临一个作品怎么出来、一个公司如何造血等问题。这时候是不是需要一些动画外的其他元素去突破了?这是我们当下的最大感受。」陈廖宇说。3 月,他刚刚和几位策展人在一个数百人的群里征集了一些分论坛话题,涉及动画的专业编剧、制片流程甚至是「出海」⸺即使《哪吒 2》火了,这些依然是中国动画的薄弱环节。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动画节日的存在,就是为了讨论这些行业痛点的。东布洲国际动画周的前身是 2011 年起举办的中国独立动画电影论坛(以下简称「论坛」),发起人皮三(行业花名,本名王波)是中国独立动画的代表性人物。皮三是一位山西大学毕业的油画家,跟贾樟柯是好友,1996 年从山西来到北京闯荡。2000 年后,互联网在中国兴起,Flash 动画流行起来,皮三成了最早的一批「闪客」。2005 年,他创办了互象动画公司,创作出《哐哐哐》《泡芙小姐》等经典系列,开始在网络上有了名气。

摘抄:何为独立思考、趣味表达?又应该怎么界定独立动画?皮三认为,独立思考就是指创作者按个人意图和创意,跳脱出常规化的套路去创作,「你得有你自己的东西」,而趣味表达则是表现出想象力,去突破所有体制的限制。陈廖宇则认为,独立动画主要就是创作导向而非迎合市场导向的,「哪怕有团队、有合作,甚至有人投资,只要有自己的表达,仍可以称作是独立动画,不是非得一个人从头做到尾」。

摘抄:在皮三看来,动画是动态的表达形态,天马行空、不受限制,能突破很多既定样式的牢笼,与油画需要琢磨出个人风格全然不同。动画也不用特别高深复杂,可以不依附任何意识形态,甚至也不承载任何社会价值,只为表现出作者的思考与表达欲。皮三学习 Flash 后,动画风格是轻松幽默,题材多样。《哐哐哐》系列以他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上小学时的儿童歌曲作为切口,融入大量夸张幽默的情节,在网络上备受欢迎。尔后,他又开发《泡芙小姐》,主打都市女性与情感题材。这一系列得到了优酷的青睐,使得皮三成功把自己对动画的热情变现,成为国内最早能进行商业化的独立创作者。

摘抄:2011 年,皮三在 UCCA 尤伦斯办起了第一届论坛。首届论坛征集来了数百部作品。皮三说:「有水墨的,有很唯美的插画,还有日系的、油画的,等等。」后来,他在首届论坛上特别设置了一个「中国独立动画十年回顾」单元,并在发言时说,原来中国的独立动画这十年里积累下了那么多让他感叹的好作品,「是时间积累的力量?还是被习惯视觉消费的我们,忽略了身边的创造?」

摘抄:李文愉现在是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的一名教师。教师的时间相对充裕,能兼顾温饱和创作。有时候外单或教学任务重,李文愉就把创作停一停,接的外单也不多,一年 2–3 个就足以养活自己,其余时间就用来搞创作。他坚持在纸张上手绘,每天早上 9–10 点醒来后就去工作室,一张张、一帧帧地画到晚上 9–10 点,扫描后拿回家合成,凌晨 1–2 点睡觉。如此循环往复。这是一种独立创作者的普遍状态。据李文愉观察,最开始把作品往论坛投的创作者,70%–80% 都是大学老师。在创作之外,他们主要的收入都是靠接广告外单。偶尔有一些国内外动画节的奖项能支付一定的奖金和版权基金,但不是很多。只靠创作很难养活自己。

摘抄:这些都是为了鼓励更多好的作品可以生产出来。在徐杨斌看来,独立动画本身并非一门行业或一个单独的动画门类,「它只是一个横剖面,因为动画的门类其实很多,少儿的、艺术的、商业的等等,这才是分类。独立动画更多是指一类刚开始愿意做动画的人,这类人通常都比较年轻,有才华和表达欲。在任何行业里,一个创作人员在前期成长中要面临的困境是类似的,只是中国动画行业的健全度还不够。我们要做的就是弥补上这一块,建立一种动画创作人才的成长机制,让他们更多地跑出来被看到」。

摘抄:「一个好的创作者的表达一定不是故步自封的,而是要跟观众有很强共鸣的,能在表达自己的基础上跟大众有共情。这样的导演和创作者永远都缺。」徐杨斌说,此外,一个真正面向市场的动画,没有哪个是只靠一个人就能做出来的。「很多导演是有欠缺的,他们可能有才华,能做一些短片,但长片的编剧能力不行或者对制片流程不了解等等。这时候就需要团队去帮他补短板。」徐杨斌说。

教师眼中:青春共同体如何消逝

摘要:中国高中生间的友谊模式正在发生变化,“搭子”关系兴起,以陪伴为导向,避免情感投入,追求安全便捷,反映出学生间疏离感增加。疫情期间线上学习加剧了这种现象,学生缺乏面对面交流,难以建立同伴关系,导致许多人选择独处,害怕受伤。

摘抄:孙琦在深圳一所高中担任班主任。班里有两位女生,一起吃饭、一起上厕所,几乎形影不离。一次,孙琦找这两个女生分别谈心。让她意外的是,两人不约而同提到自己在班级很孤独。「每天和你在一起那个女孩不是你的朋友吗?」孙琦问。一个女孩很犹豫:「可能算是吧。」另一个女孩很干脆:「不是朋友,我们就是『搭子』。」
这场谈话第一次让孙琦意识到,今日校园里的友谊已经不同往昔。后来,在一次班级「时评」作业中,有七八个学生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搭子社交」这个话题。令孙琦更感到意外的是:大家对「搭子」这种关系的评价都是积极正向的,理由是:友谊可能会带来伤害。相比而言,「搭子」是以陪伴功能为导向、严格遵循社交边界的交往模式。对「搭子」不用投入过多情感,不会有伤心与背叛。简而言之:安全、便捷。

摘抄:「学生天天在学校里头摸爬滚打,能够在和同学的接触行为中迅速地得到反馈,感受到对方的态度,建立边界感,构建自己的行为模式。」隔着电子屏幕,人与人的互动变得疏远、含混。有些孩子小学、初中几乎上了三年的网课,他们更多是在家里独自学习、活动,现实的同学交往变少,学校现场生活变少,很多人也就没有去学习同伴交往,等他们初中、高中回到学校这个现实场域的时候,就容易「茫然无措,有些孩子不知如何分辨对方行为的含义,也无从判断对方是否真诚,害怕受伤,就沿着惯性独自行动」。

摘抄:也有些孩子跳出学校的场域,在网上找到了自己的意义和价值感,获得了情感支撑。李荔萍仍记得自己有位学生曾告诉她,自己每周六的语文作业都不能交,理由是自己要在网上写同人文,要保持周更,因为「海峡对岸的朋友在等着我的文章」。她觉得这样挺好:「他很开心,他跟我聊的时候,我也能感受到,他的联结是有效的。」

摘抄:学习的竞争变得激烈,一方面是这些年适龄人口增长,高中、大学升学本身难度增加。另一方面是因为极为有限的头部资源越来越被看重。李荔萍在北京名校任教,很多学生的家长是外地留京的考生,他们都曾是高考中的优胜者,不乏自己所在县/市的状元。这些家长在自己的学生时代是学习佼佼者,没有遇到学习困难,也不太容易共情孩子的学习困境。李荔萍就遇到有家长说:「我和孩子爸爸都是学习尖子,我们就不能理解怎么可能有学不会的呢。」这样的家长很难接受自己的孩子成绩靠后,自觉不自觉地就会给孩子很大压力。还有一些家长自己名校毕业,很自然地也希望自己的孩子也上名校和父母做校友,当发现孩子的成绩和期待有距离,也会变得沮丧、焦虑。
重点中学如此,普通的学校也不轻松。孙琦所在学校是一所极为普通的高中,学业目标不是「清北率」而是「考上本科」。孙琦班上的孩子们仍表现出了高度的压抑。孙琦分析,在普职比 1:1 的分流标准下,一半的孩子是考不上高中的,所以这些考上了高中的孩子和初中同伴们相比,已经是「卷」出来的优胜者。

摘抄:「溃败。」孙琦用这样的词来形容一些孩子的处境,「他每天战斗,班上其他学生听得那么认真,分数比他高那么多。他不想承认自己有这么差,但是现实情况就是他不行,而且课堂上的状况在一遍遍地提醒他:你不行。每节课的 40 分钟,对他来说是一场漫长的鞭笞」。有学生曾在聊天中告诉她:「我也想考,哪怕是差学校,但我知道我考不上了,我的人生完蛋了。」

摘抄:苏晓云的学校每次考试后都会开质量分析会,用数据和柱状图分析各班的成绩,每门科目的变化都会被数字精准展示出来。如果成绩下降,校领导不仅会找老师谈话,还会开年级大会点名通报批评。班级成绩差,不仅影响班主任的职称评定,还会让这些老师只能一直教初一、高一,不能跟着班级升年级,直到拿出满意的成绩向领导证明有任教更高年级的能力。她曾见过一位任教不久的同事,因为班级成绩一直提不上去,每天几乎都在哭。「我看到她就想,要是我女儿,我一定让她辞职。」
苏晓云自认是一个教学观念比较开放的老师,认为应当给孩子一些自由空间,但在环境之下,她不得不妥协。一般来说,教育局统一规定,晚自习在晚上 6 点半开始,但所有班级都心照不宣地提前到了晚上 6 点。苏晓云最初想,既然规定是 6 点半,让孩子们多玩一会儿没什么不好,但没两天就被校领导找到批评。「晚上 6 点一过,操场上还有人,立刻就会问这孩子哪个班的。」她不得不违背自己的教育理念,要求孩子 6 点必须回班自习。

安德鲁·阿伯特谈阅读、知识和社会学的未来

摘要: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教授安德鲁·阿伯特接受访谈,回顾其学术生涯,并分享对阅读、知识和社会学未来的看法。他认为社会学研究应关注“为什么”而非“如何”,并需具备两个可验证答案。他批评当今学术界过度专业化和政治化,提倡通才教育和广泛阅读,认为“读者-书籍技术”不会被AI取代。他还讨论了中西方教育差异、中国学生与美国学生的特点,以及社会学期刊的演变和社会学面临的挑战,例如数据可靠性下降和学术发表泛滥等问题。最后,他推荐了《豹》、《枕草子》和《神曲》三本书。

摘抄:我大约十五年前在一篇文章里讨论过的“读者-书籍技术”会继续存在。至于它将来会如何与AI以及由AI带来的各种知识形式相结合,这还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这个话题太复杂了,在这里没法深入探讨。最简单的说法就是,我们正走向一场关于知识本质的大型哲学讨论。AI的基础是完全接受“真理符合论”,也就是说,认为每个知识点都可以有一个“最优、最终的表述”。

摘抄:我在教中国学生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我每年教一门本科的社会科学“核心课程”,在这门课里,我能接触到很多中国学生和华裔学生。在研究生阶段,我也和本系及社会科学硕士项目的中国学生有很多交流。大多数(但不是全部)中国学生都来自中美两国的名校,所以他们并不是一个随机的样本。这些学生在智识上训练有素,有自制力,学习动力十足,而且他们是一群很有意思的年轻人。
他们和美国学生有什么不同呢?首先,他们更习惯对我表现出尊重,无论是对我的年龄还是身份,他们表达得都很自然。其次,中国学生在人际交往上很有一套。对美国人来说,这需要一些时间去适应,因为中国学生通常显得非常友好和礼貌,但同时他们可能会有自己的思考,与导师或老师的想法不太一致。这种能力自然是源于中国社会和家庭生活的复杂性和压力。
第三个不同是,中国家长在孩子的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比美国家长要大得多。美国的孩子有时只会在遇到麻烦时才想到找父母帮忙,而中国家长总是积极参与孩子的生活,孩子做任何重要决定时几乎都会考虑到父母的意见。
第四个不同点是,美国学生——尤其是在像芝加哥这样顶尖大学的学生,特别是经济学以外的社会科学专业学生——现在的政治倾向很强,甚至让人有点不安。这也影响了他们从老师那里学习的态度,他们往往自以为能够判断老师的政治立场,但其实并没有什么证据。而中国学生的政治观念可能同样很强,但他们身处的是另一个环境,一般也不会谈论政治。因此对美国老师而言,这让他们看起来比美国学生更愿意接受不同的观念。
当然,这些差异也和我自身有关,而不仅仅是学生间的区别。中国学生让我想起了自己年轻时的样子,而我也变成了我曾经想象中的那类教授,可能像费正清先生一样。但美国年轻人的风气已经改变了,所以我与大部分美国学生的思想越来越脱节,只有少数能与我产生共鸣。有智识方面兴趣的学生从一开始就会觉得我有意思,而那些高度政治化的学生和准备冲向商学院的学生则往往觉得我很奇怪,甚至觉得我不合时宜。

王建勳/盛場.家族:一場關於「故鄉」的探尋

摘要:摄影师王建勋童年在台北度过,对故乡感到迷茫。为寻找答案,他回到台南父亲成长地——沙卡里巴老市场,通过影像记录家族史,追溯家族与市场的渊源。他发现市场见证了台湾经济发展,也面临着衰败。王建勋在老市场开了一间独立书店,希望记录下沙卡里巴的消逝过程,为家族故乡留下更多记忆。

摘抄:在首都的日子宛如城市遊牧,在那個台北捷運即將營運,101大樓只完成了短短幾十層的年代,一家四口在一間與他人共用衛浴的小雅房開啟了這場歲月。爾後搬家成為了一家人在城市裡的某種規律,伴隨著家中兩個孩子的成長,前前後後在台北遷移了6次,從一開始的幾包家當,到後來變成需要幾台貨車才能執行的大遷徙過程。在這樣的遊牧日子裡,可以明顯感覺到在父母的努力下,我們的生活水準愈來愈好。但一個北漂打拚的家庭,要在寸土寸金的台北擁有一個固定的居所實屬不易,身為南國孩子的父親也時常說著「台北是一個工作的地方,但不是一個生活的地方」,我不知道這樣的觀點是來自父親在大環境打拚下的體悟,還是單純思鄉之情的宣洩,但在父親退休後,他的確選擇了南遷到台中的山區買下了屬於自己的房子,逐漸放下工作再次找尋他認為的生活。

選舉拜票舊景。(攝影/王建勳)

摘抄:在深入了解這一切的過程裡,逐漸發現在那個傳統產業漸漸取代農業成為台灣經濟命脈的時代,「傳統市場」可以說是貿易往來密切、經濟繁榮的代表象徵,不單單表現出該年代的產業韌性,也在一個個店面、攤販下看見台灣傳統家庭的各種故事。但隨著產業的再度轉型,這些市場也具現了歲月的腐朽,面臨著產業高齡化、甚至是都市更新下空間淘汰、轉換的壓力。依附在傳統產業結構下的「市場人」,好像也成為台灣經濟發展下逐漸消失的時代記憶。
看著染上灰塵的老照片,寫實了過去依附於市場的生活軌跡,都是家族過往曾是「市場人」的某種證明。那些對於「故鄉」的長久探詢,以及我既熟悉又陌生的父系「家族」點滴,好像需要去找尋些什麼,讓記憶能緩緩地再次顯影。意識到這樣的追尋渴求後,我開始拿著這些老照片穿梭在老家與市場的每個角落,找尋那些也許還在、或許不在的場域。這樣的做法很直觀且不複雜,但隨著時光流逝,空間早已今非昔比,許多區域都重建出全新樣貌,海安路的拓寬更是拆除了大面積的市場。在每個探尋、修正與長輩反覆確認的過程中,漸漸找回了沙卡里巴歷史歲月裡的一些曾經。

爺爺辦公舊景。(攝影/王建勳)

家族牌位。(攝影/王建勳)

摘抄:因為想找出自身「故鄉」的定義,我開始了這場探尋。然而在深入了解這個地方以後,我很清楚,未來有一天沙卡里巴可能會消失在這片土地上,成為記憶裡的一抹倩影。但作為傳統血脈的起點,我希望自己能親眼見證這樣的消逝過程,因此我回到了沙卡里巴,用爺爺成衣廠的舊名「新泰興被服廠」開了一間獨立書店,不單希望能成為這個場域前行過程裡的參與者,更期待能用影像,記錄下它曾經的各種足跡,為血脈裡的「故鄉」添上多一層厚度。也許未來的某一天,人們想起沙卡里巴,不會只想到它逐漸衰敗的樣貌,而是能感受其伴隨著府城發展至今,那逐漸慢下腳步、深入記憶的美麗價值。

The Biggest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in Human History Happened All Across the World Around the Same Time, by Groups of People With Zero Contact With One Another

摘要:大约一万年前,世界各地的人类几乎同时独立发明了农业,这被称为新石器革命。尽管科学家们仍在探索其原因,但普遍认为这与冰河时代结束后的气候变化、食物短缺以及潜在的社会政治因素有关。甚至有理论推测尼安德特人可能曾尝试过早期农业,但这并不能完全解释全球农业的爆发式发展。

摘抄:Around the world, on separate continents that had no contact with each other, multiple groups of ancient humans invented farming more or less simultaneously — and scientists still don’t know how or why.
Known to archaeologists and anthropologists as the Neolithic Revolution, the discovery of this historical head-scratcher is by no means new. Nevertheless, it continues to fascinate folks like Michael Marshall, an author at New Scientist who pondered this phenomenon in a new piece about this quantum leap in human development.

摘抄:After the great ice sheets age of the Pleistocene Epoch began to retreat about 11,700 years ago, humans who had gradually migrated to at least four continents — Africa, Eurasia, and North and South America — moved from hunting and gathering to domesticating plants. In as many as 24 separate sites of origin, the paper explained, people began farming within a few thousand years of each other, with no means of contact between them.
Across scientific disciplines, researchers have long been trying to figure out why this leap in evolutionary behavior occurred with so many groups simultaneously. Anthropologist Melinda Zeder, the senior scientist emeritus at the Smithsonian Institute, told PNAS in 2023 that some of her colleagues even argue that humans may have been “tricked into it by plants” — but still, there’s nothing near consensus about why, exactly, our ancestors all picked up farming around the same time.

摘抄:Even if Neanderthals did make early attempts at agriculture, however, it wouldn’t explain why subsequent evolutionary groups wouldn’t have immediately followed suit, or why there was suddenly a global explosion of farming activity more than 100,00 years after the first known deforestation projects took place in modern-day Germany.

专访|香农·李·道迪:选择被埋葬的方式,是我们最终的权利

摘要:美国殡葬业近十年变化远超过去百年,尤其911事件和新冠疫情冲击了美国人对死亡的“否定态度”,延长了与逝者的告别过程。作者采访中发现,许多人选择绿色葬礼,希望与自然连接;也有人选择逃避,通过阴谋论缓解恐惧。作者认为,米特福德批判殡葬业的资本主义特征的论点存在问题,殡葬仪式满足社会、情感和精神需求,并非单纯的物质浪费。美国殡葬业正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选择殡葬方式是个人意志和权利的最终体现,人们渴望通过保留遗体或制作纪念品维系与逝者的联系,但这更是一种情感需求而非对永恒的执念。

《我想这样被埋葬》;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作者: [美] 香农·李·道迪 / [美] 丹尼尔·卓克斯 摄;2025年1月出版。

摘抄:澎湃新闻:书中写道:殡葬公司在过去一百年里发生的变化加起来,都不如近十年的变化多。其中许多人放弃“遗体防腐”的转变让人印象深刻。您提到11事件以及新冠让美国人改变了过去对于死亡的“否定态度”,不再假装“死这回事根本不存在”。能否请您深入谈谈这些事情如何改变了人们对于殡葬行为的观念?
香农·李·道迪:我认为这两次大规模死亡事件对美国人来说都是巨大的震撼,同时也冲击了我们在经历死亡后过快恢复“正常”的方式。在第一种情况下,尽管9·11造成的死亡人数远少于新冠疫情,但它的暴力性通过电视直播被展现出来,使几乎所有目睹这一事件的人都受到了创伤。那天早晨,我们见证了数千人瞬间化为尘埃——等同于直接被焚化。在那之前,美国人仍然坚持需要找回遗体,以完成哀悼过程,并将遗体作为死亡仪式的核心。然而,在9·11事件中,许多遇难者的遗体根本无法找回。但与此同时,人们也无法否认死亡的发生——而这种否认在战争时期的失踪士兵(MIA)身上却时常发生。因此,大量的人不得不同时放弃对遗体的执念,而公众哀悼也再次变得可以接受。这种转变本质上逆转了美国葬礼仪式的一个重大变革——1860 年代美国南北战争带来的大规模创伤促使人们开始努力保存和归还战死者的遗体,最终催生并普及了现代防腐技术。
新冠疫情则有所不同。其死亡人数在全美范围内极为庞大(超过 100 万人),但不同人的体验却有所不同,这取决于他们的家庭背景、居住地、医疗资源的可及性以及对疫苗的态度。在疫情初期,当尸体不断堆积,严格的社交隔离仍然必要时,家庭和殡葬从业者最痛苦的经历之一,就是无法通过公开的葬礼与社区一起完成治愈性的哀悼仪式。许多人将悼念活动转移到了线上,或者选择推迟仪式。而另一些人,尤其是医疗行业的从业者,则直接目睹了这场疫情,并深刻体会到长寿从来都不是理所当然的。年轻的专业人士开始提前规划和安排自己可能的早逝,这种情况前所未有地增加,推动了殡葬行业提供更多绿色葬礼的选择——现在这是美国70岁以下人群的首选殡葬方式。
但也有一些人选择逃避事实。在他们所在的小城镇里,没有大规模的死亡场景,他们便否认疫情的严重性,甚至否认它的真实性。面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他们通过阴谋论来安慰自己。除了疫情初期流传的几张殡仪馆和停尸房不堪重负的照片外,新冠死亡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一种更私密、更少被电视转播的事件,不像9·11那样被公众目睹。因此,人们更容易忽视、否认甚至歪曲它的影响。

摘抄:“令人不安的资本主义特征”是理解米特福德批判的一种方式。她认为殡葬业者是贪婪、咄咄逼人的推销员,甚至是不择手段的骗子,他们利用人们情感上最脆弱的时刻,诱使他们购买华丽的棺材或其他“并不必要”的选项。尽管米特福德本人是英国人,但直到今天,许多美国人仍不假思索地重复她的观点。然而,我发现她的论点存在几个问题。

摘抄:因此,我感到奇怪的是,我们竟然把葬礼视为金钱浪费或过度资本主义的象征。相反,我们为什么不质疑婚礼的花费?婚礼对社会结构的影响远小于葬礼,而你一生只能死一次,却可以结婚无数次。说到这里,我也很好奇,我们为什么没有“离婚仪式”?毕竟,离婚同样是一个标志社会关系重大变化的时刻。

摘抄:在我的书中,我实际上提出,我们正在迅速摆脱20世纪的“隐形死亡”时代。这一概念已不再准确地描述我们当前的状况,我在书的最后一章对此作出了完全不同的诠释。相反,我们正朝着通过临终关怀,在家中去世的方向发展(我的母亲于2024年12月在家中去世,当时我和我的兄弟陪伴在她身旁),以及越来越多的 DIY(自己动手)葬礼和悼念仪式。死亡正在回归家庭,重新成为一种亲密的家庭事务。
至于资本主义社会,这是一个巨大的话题。从某种程度上说,资本主义依赖于将我们所有人视为可以被替代的劳动力,因此任何一个人的死亡似乎都无关紧要。这或许可以解释,在高度资本化的世界体系中,无论是在民主还是专制政权下,人们对暴力的高容忍度以及威权主义的崛起。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资本主义也没有时间去“浪费”在无法量化的人类需求上,比如哀伤。在美国,贫困人口不仅没有政府保障的丧葬补助,甚至连丧假都没有。所谓“慷慨”的雇主最多提供三天的假期,这段时间勉强够人们去外州参加亲人的葬礼。对于失去孩子的父母,或失去伴侣的配偶来说,社会并不认为他们的悲伤是一种需要时间恢复的情感创伤。

黄焖鸡卧底记者提醒 11 点前别点外卖

摘要:记者卧底杨铭宇黄焖鸡米饭门店发现,许多店存在回收剩菜、隔夜菜重新出售等食品安全问题,建议消费者11点前尽量避免点外卖。

摘抄:3月17日消息,据新京报报道,曝光黄焖鸡米饭问题的暗访记者在“趁热聊聊”直播连线中表示,回收剩菜、隔夜菜加热后再上桌等现象,在外卖行业中屡见不鲜,他在卧底黄焖鸡后厨过程中曾亲眼看到前一晚被退单的外卖,在常温保存的情况下,第二天会正常售卖给堂食或者外卖的消费者。

摘抄:3月12日,该媒体发布了对多家杨铭宇黄焖鸡米饭加盟店的暗访视频,引发网友热议。记者发现不少食品安全问题:使用存放多天的发酸食材,顾客食用后的剩菜回收再加工售卖,隔夜发黑的牛肉加色素后冒充新鲜牛肉。记者调查中还发现,多家门店招聘时不需要员工提供健康证,大量无证店员直接上岗。

被特朗普打压的美国科研界:博士、博士后举步维艰

摘要:美国科研界在特朗普政府的打压下,博士和博士后面临生存困境,青年科学家对未来发展感到担忧。

摘抄:如今,和美国其他青年科学家一样,Autrey感到她离做科研的梦想渐行渐远。她一边反复查看着两笔关键经费的申请状态,一边看着申请教职的时间一点一滴地流逝。这两笔经费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那里都处于停滞状态,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可能面临大规模经费削减。没有这些经费,她就无法开展申请终身教职所需的研究。她说:“如果一个经费都拿不到,我就完蛋了。”
一个月来,美国的科研经费一再受到威胁,许多像Autrey这样的青年研究员都担心自己的职业前景。这个科研群体非常脆弱:他们是研究生、博士后,是刚组建自己实验室的科学家,是入不敷出,最依赖联邦经费获得工资,以及职业安全感最低的那群人。有些人甚至在考虑换工作,离开美国,或是完全放弃科研。

摘抄:他们的焦虑反映在了2月19日华盛顿的抗议活动中,当时约有250名研究生、博士后研究员和科研技术人员聚集在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的门口,抗议大规模裁员、领导层变更以及承诺削减联邦机构预算所导致的混乱现状。“上一周让我老了一岁,”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下属国立牙科和颅面研究院的研究员Alexander Jordan Lara说道。2月11日,Lara的PI、一位高级别的NIH科学家在特朗普团队行政令造成的混乱中突然退休,Lara的职业前景顿时陷入灰暗,整个实验室及其成员的命运也悬而未决。
这种恐惧不仅笼罩着联邦机构的雇员。在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NIH的一笔多元经费支付了神经科学博士后Haroon Popal的工资。Popal认为自己很幸运:今年的工资已经有着落了。但特朗普政府威胁要取消属于“多元、平等和包容”(DEI)倡议范畴的经费,而Popal不指望明年还能有收入。他现在在物色其他工作,尤其是不依靠联邦经费的工作——即使这意味着他要放弃科研。“我喜欢我的研究,”他说,“但没收入我承担不起。”

伦勃朗时代画家笔下的犹太女英雄——以斯帖

摘要:纽约犹太博物馆举办“伦勃朗时代的《以斯帖记》”特展,展出伦勃朗等荷兰艺术家创作的以斯帖题材作品。展览探讨了荷兰黄金时代艺术家如何将以斯帖的故事视为独立斗争的象征,并展现了伦勃朗对以斯帖形象的独特诠释以及其他艺术家的不同风格。展品包括伦勃朗的油画和蚀刻版画,以及其他艺术家的作品,还有与以斯帖相关的家居用品和宗教器物。展览也包含一件当代作品,将以斯帖与哈丽特·塔布曼联系起来,体现了以斯帖故事的当代意义。

带有绿色丝绸的《以斯帖记》卷轴,1640年代

摘抄:或许,你并不会将以斯帖王后与17 世纪荷兰绘画大师伦勃朗·凡·莱茵(Rembrandt·Van·Rijn)混为一谈。但美国纽约曼哈顿犹太博物馆举办的特展“伦勃朗时代的《以斯帖记》”则探索了艺术史上鲜为人知的一章:荷兰黄金时代的艺术家们将以斯帖的故事作为崇拜对象。这一展览于庆祝以斯帖的犹太节日普珥节之际开幕,吸引了不少人,包括对绘画艺术关注的爱好者。
展览中,伦勃朗的代表作包括了三幅油画和一些蚀刻版画。展览还包括了伦勃朗的学生阿特·德·盖尔德(Aert de Gelder),扬·斯汀(Jan Steen)和扬·利文斯(Jan Lievens)的作品。主办方认为,荷兰人民在以斯帖的故事中发现有力的象征意义,即他们为从西班牙君主制下获得独立而斗争时,看到了自身所处的困境。
伦勃朗并非犹太人,但一直被认为是犹太人的朋友。有学者认为,伦勃朗和他的妻子萨斯基娅(Saskia)生活在阿姆斯特丹移民聚集中心的外围有着重要的意义。那里的居民大多是葡萄牙和西班牙犹太人,他们为了躲避宗教裁判所的暴力而移居荷兰。伦勃朗在邻居中找到了朋友和模特。

伦勃朗于1632年至1633年创作的《希伯来圣经中的犹太女英雄》

摘抄:当然,观众会希望展览中呈现更多的伦勃朗作品。伦勃朗最著名的两幅与以斯帖有关的画作是《以斯帖节上的亚哈苏厄斯和哈曼》(Ahasuerus and Haman at the Feast of Esther,1660年)和《哈曼准备向末底改致敬》(Haman Prepares to Honor Mordecai,1665年),这两件作品为俄罗斯的博物馆所藏。可惜这两件作品无法借出。在此次展览中,这两幅画作被印在墙上的标签上。

伦勃朗的蚀刻版画《伟大的犹太新娘(可能是以斯帖)》,1635年

摘抄:幸运的是,展览还呈现了一幅很少从波士顿伊莎贝拉·斯图尔特·加德纳博物馆(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Museum)借出的杰作——伦勃朗23岁的《自画像》(1629 年)。这幅画是有史以来最有磁性的画作之一,它让我们与年轻的伦勃朗面对面。画中的伦勃朗是一个美丽的男孩,留着长长的卷发,戴着橄榄绿色的帽子,从深深的阴影中走出来,嘴唇微微张开,仿佛要从金色框架的画作中和我们对话。当然,这幅作品与以斯帖王后没什么关系。

伦勃朗23岁时的《自画像》

摘抄:荷兰绘画大家扬·斯汀(Jan Steen)绘制了三个版本的以斯帖的盛宴。几十年来,这三个版本首次在这一主题的展示中出现。在画作中,以斯帖置于杂乱的背景中,让人感觉不像圣经中的时刻,反而有点像电视剧《我爱露西》(I Love Lucy)里,的场景。在画作《亚哈随鲁之怒》(The Wrath of Ahasuerus,1670年)中国王怒目圆睁,从椅子上站起来大声呵斥哈曼,导致菜肴飞溅。这里描绘的是一顿晚餐,摆放在华丽银盘中的食物上缀满了孔雀羽毛,正从半空中滑向地面。这是最荷兰式的场景,碎瓷片在地板上闪闪发光,长耳猎犬在前方叫个不停。

弗雷德·威尔逊的《以斯帖女王/哈丽特·塔布曼》,1992 年

摘抄:那么,当下的艺术家们会想到以斯帖吗?展览中只有一件当代作品:弗雷德·威尔逊(Fred Wilson)的《以斯帖女王/哈丽特·塔布曼》(Queen Esther/Harriet Tubman,1992年),这是一幅在醋酸纤维上的小型水墨版画,将两位显然从未谋面的女性结合在一起。美国废奴主义者塔布曼曾帮助被奴役者通过地下铁路逃亡,她的一张照片叠加在以斯帖女王的古老雕刻上,形成了一幅精练的双重肖像画,以此展现了一位黑人女性和一位勇敢的犹太女性间的联系。这件作品被挂在一个展示17世纪荷兰作品的展厅中间。这样做或许是为了展现以斯帖王后与当代文化的相关性。

體育班的孩子,不該只有「運動」這條路可走:走進花蓮三民國中,看校長與教練如何翻轉體育班教育

摘要:花蓮三民國中校長和棒球隊教練改變體育班教育模式,重視課業,平衡訓練與學習。教練以高效訓練提升球技,校長則與大學合作開發補救教學教材,改善學生學業成績,降低體育生學業落後比例,為體育生開拓多元發展道路。

摘抄:《報導者》獨家披露體育班學生的國中會考成績單,發現國、英、數、社會、自然五科皆為C的比例,接近全國平均的3倍;若單獨拉出棒球班,5C比例更是全國平均的6倍。許多學生將一切賭在棒球上,卻在畢業後發現,自己看不懂合約、不會做簡報,甚至不知道,除了運動之外,還能做些什麼。

專訪烏克蘭國際軍援操盤手:她看見的外交現實、自主國防強弱點與逆轉關鍵

摘要:烏克蘭國會議員烏斯蒂諾娃在俄烏戰爭中負責國際軍援協調,她認為烏克蘭在戰爭中發展出世界級無人機工業和軍火追蹤系統,成為爭取國際支援的關鍵。烏克蘭國防工業雖有優勢,但也面臨彈藥不足等弱點,尤其仰賴美國軍援,但美烏關係起伏不定,曾一度凍結軍援,造成烏克蘭巨大壓力。烏克蘭積極發展自主國防能力,並與部分國家合作生產武器,降低對單一國家依賴。烏斯蒂諾娃認為台灣可與烏克蘭在無人機和無人艦艇技術領域合作,並強調烏克蘭的實戰經驗對各國極具價值。

2025年2月12日,烏克蘭陸軍第3獨立突擊旅的無人機操作員在哈爾基夫州(Kharkiv oblast)伊久姆(Izium)農村附近前線的陣地工作。(攝影/Wolfgang Schwan/Anadolu via Getty Images)

摘抄:《報導者》在基輔專訪了擁有豐富軍援協調經驗的烏克蘭國會議員烏斯蒂諾娃(Oleksandra Ustinova)。她以自己密集遊說各國軍援的政治經驗,說明了美國軍援的重要性與政治風險,並說明烏克蘭因為抗戰需求所發展出的兩大先進成果──無可取代的無人機軍工產業,以及用於說服國際盟友提供軍備、強化戰時調度效率並避免貪腐問題的軍需資源追蹤系統。

摘抄:英國《Sky News》報導,普丁不僅對停火計畫態度消極,更對川普特別派往莫斯科傳話的特使魏科夫(Steve Witkoff)刻意冷待,讓其在克里姆林宮外枯等超過8小時。《Sky News》認為,這就像是在對西方示威「戰爭主導權仍在俄羅斯手中」,並形容此舉為「最典型的普丁式權力遊戲」。

摘抄:但另一方面,烏軍確實正從庫斯克地區進行大規模撤退,這也讓外界對俄烏戰況產生更多揣測。《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指出,雖然美國已恢復對烏克蘭的情報共享與軍援交付,但在關鍵武器上,烏克蘭仍面臨彈藥不足的困境。例如射程超過300公里、專門用於打擊俄軍後方補給線的美製陸軍戰術導彈(ATACMS),早在今年(2025)1月就已用罄,但美國卻無意繼續供應這種能影響戰爭走向的同型武器。

摘抄:39歲的她是參與2014年烏克蘭廣場革命的公民運動世代,並持續推動烏克蘭政治改革與反貪腐運動。2019年,她首度參選即當選國會議員,起初問政重點聚焦於醫療改革、政府清廉監督與肅貪行動,但當2022年2月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後,她立刻將過去在公民運動中所累積的組織與遊說經驗,轉為一場向國際發聲、積極外交奔走的「救國任務」。戰爭全面爆發的第一個月,烏斯蒂諾娃挺著37週的孕肚在華府日夜奔走,用盡一切管道遊說白宮、美國國會、兩黨幕僚、華府智庫與國際媒體,試圖以最快速度為拚死抗戰的烏克蘭軍隊爭取關鍵軍援。
這段經歷不僅讓烏斯蒂諾娃成為烏克蘭人堅毅抗戰的代表人物之一,如今她也擔任烏克蘭國會軍備管制特別委員會主席,負責監督與協調世界各國對烏克蘭的軍援合作──這不僅涉及對外爭取關鍵裝備(像是補充防空飛彈,或說服美國同意烏軍使用F-16戰鬥機)、對內重建烏克蘭的戰時國防產業,同時也必須有效分配軍援物資,並向各國夥伴進行追蹤回報,承擔各種極為敏感而艱鉅的國防合作與政治責任。

2025年1月23日,德國聯邦國防軍在波蘭的熱舒夫(Rzeszow)為美製的愛國者防空系統裝載飛彈,這些武裝是用於保衛北約東翼以及向烏克蘭提供補給的後勤鏈。(攝影/Kay Nietfeld/picture alliance via Getty Images)

摘抄:川普2.0政府上台後,很多事都出現明顯變化。好消息是,美國國會的多數議員仍然支持烏克蘭。但問題是,美國施政的決策權已從國會完全轉移到行政部門。儘管行政部門的團隊大多親烏克蘭、也曾公開支持我們,但我也明白川普總統的難處:畢竟他已經宣布要「結束戰爭」,就得用盡手段實現這個目標。

摘抄:但另一方面,如果我們回顧前任,拜登(Joe Biden)政府在戰爭期間「好像」從未公開與俄羅斯談判,對吧?他們總是強調「美國會支持烏克蘭,只要烏克蘭需要,我們就會站在烏克蘭這邊」,但接著就會出現各種未知狀況,讓美方的武器援助被阻擋或延遲6~8個月才送達。後來我們才明白,原來拜登政府與俄羅斯之間其實有一條祕密溝通管道,而這件事他們從未告知我們。

摘抄:這意味著,拜登政府的政策只是讓烏軍與俄軍相互消耗。我們的士兵坐在戰壕裡,沒有炮彈、沒有彈藥、沒有防空系統──我們什麼都沒有,就像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樣在戰壕裡等死。唯一的差別是,現在我們已有自己研製的無人機,這也是因為我們沒有別無選擇,只能只尋出路來武裝自己。

2025年2月10日,烏克蘭總統獨立旅「黑特曼博赫丹·赫梅利尼茨基(Hetman Bohdan Khmelnytskyi)」的士兵在頓內茨克州以裝備滑膛槍的無人機追捕俄羅斯無人機。(攝影/Serhii Mykhalchuk/Global Images Ukraine via Getty Images)

摘抄:所以我們一直在說,烏克蘭最好的談判時機,原本應該是在2022年秋季的第一次大反攻,當我們收復了赫爾松與哈爾基夫之後──在那波反擊中,我們實際已收復了一些自2014年以來就一直被俄軍占領的哈爾基夫地區。假若當時我們有足夠的武器,烏軍本可以做得更好、把反攻的攻勢推進得更遠。

摘抄:烏克蘭只有一個策略,就是盡可能發展我們自己的軍備與作戰能力──就和以色列一樣。我們一直在努力開發新裝備,並結合烏克蘭的實戰經驗進行獨家創新。我敢打包票,在比較成本與性能後,現在的烏克蘭已能生產全世界最優秀的軍用無人機。
儘管美國的軍事科技仍是世界頂尖,我必須坦白講明:沒有在烏克蘭通過戰場測試的無人機,充其量只是遙控玩具。我們的無人機每天在戰場上經歷千百次測試,但許多其他人生產的無人機,在電子戰干擾的實戰環境中根本無法發揮作用。

摘抄:我們有許多來自北約國家的防空系統,像是德國提供的IRIS-T飛彈、法國和義大利共同研發的SAMP/T系統、挪威和美國聯合生產的NASAMS中程防空飛彈系統,以及美製的鷹式飛彈(Hawk)。但如果談到讓人最頭痛的彈道飛彈,美國生產的愛國者防空飛彈系統(Patriots)就是毫無疑問的唯一防禦主力。
事實上,烏克蘭也是全世界第一個成功在實戰狀態中,使用愛國者飛彈攔截極音速武器(hypersonic weapon)的國家。我記得當普丁宣布俄羅斯研發了「匕首」極音速導彈(Kh-47M2 Kinzhal)時,西方各國都不確定該怎麼防禦這種新型武器,但當我們在2023年5月成功用愛國者飛彈第一次擊落「匕首」時,所有人都在歡呼慶祝,甚至盟國使館內部也非常振奮!
很可惜的是,愛國者仍是我們手中唯一能夠攔截彈道飛彈的系統。它們被用來保護我們的城市。因為俄羅斯主要向城市發射彈道導彈。我不明白為什麼,但俄軍的飛彈總會瞄準兒童醫院或其他非交戰設施,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懇求每個國家,從任何可能的地方為我們購買防空導彈,因為這實際上是在保護我們的孩子免於死亡,所以防空就是烏克蘭的第一優先。

2022年2月10日,烏克蘭士兵在基輔伯里斯皮機場(Boryspil International Airport)拆卸美國送來的標槍反坦克飛彈。(攝影/Valentyn Ogirenko/REUTERS/達志影像)

摘抄:所以首先,我們開發了自己的軍備監控軟體「Caravane」,所有的合作盟國都可以登入這個系統,和我們一起即時掌控烏克蘭前線目前的軍備需求、不同國家的軍援交付進度,並確保所有軍事物資點交的流程透明與可稽查性。

摘抄:為了確保軍援的效率和透明度,我們投入大量資源建立了一個物流中心,負責協調來自各國的軍援進入烏克蘭。每個提供援助的國家,都有派出代表進駐。每當載運軍援的運輸機抵達時,軍火交付國的代表、波蘭代表和烏克蘭代表就會共同核對裝備數量是否相符──波蘭方面負責處理所有海關與行政文件,烏克蘭這邊則將所有數據即時造冊、回傳給國防部。

摘抄:像是有次在馬里烏波爾(Mariupol),一架載有刺針飛彈和標槍飛彈的烏軍直升機遭到擊落。當時,我們無法立即確認這些飛彈是徹底損毀?還是已落入敵軍手中?所以我們馬上向美國通報直升機上所有美援武器的序號,接著也提供影像證據和完整調查報告──這是要確保這些武器若之後在伊朗、或其他地方出現,烏克蘭不會因此被懷疑盜賣軍援。

摘抄:我認為未來5年內,世界各國將大舉採購烏克蘭設計的軍用無人機,甚至與我們建立合資企業──事實上,這已是現在進行式。烏克蘭的無人機、電子戰與自動控制技術,都是在真正的戰場環境中,經過最嚴苛條件的測試與改良,這讓我們擁有獨一無二的關鍵數據,因為沒有其他國家擁有這樣的實戰測試條件。

澎湃思想周报丨迈克尔·辛的百万英镑义举;数字永生与AI

摘要:英国演员迈克尔·辛捐赠十万英镑,帮助家乡约九百户深陷债务的居民偿还百万英镑债务,引发关注。他利用债务收购公司低价收购债务的漏洞,解决了这一问题,并呼吁政府解决英国民众日益严重的债务危机。同时,文章探讨了AI“数字永生”技术,其应用场景从抚慰丧亲之痛到商业化运作,引发了伦理和法律争议,文章作者建议将其作为艺术媒介,而非逝者的替代品,以促进对记忆和历史的反思。

摘抄:近日,英国演员迈克尔·辛(Michael Sheen)为家乡南威尔士塔尔伯特港(Port Talbot)深陷债务困境的乡亲们解除债务的事迹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位曾因扮演前首相托尼·布莱尔而闻名的威尔士演员,捐出了10万英镑,为约900人偿还了总计100万英镑的债务,这一事迹也被完整记录在了纪录片《迈克尔·辛的秘密百万英镑赠与》(Michael Sheen’s Secret Million Pound Giveaway)中。此前,随着塔尔伯特港的炼钢高炉关闭,许多居民失业,并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迈克尔·辛发现了金融系统的漏洞——贫困者的债务常常被打包成金融产品出售。于是,他注册成立了一家公司,投入10万英镑,成功收购了总计100万英镑的债务,随后注销该公司,塔尔伯特港的乡亲们的债务因此一笔勾销。纪录片在英国第四频道(Channel 4)播出,《卫报》评论称,辛的这一举动堪称现代版的“罗宾汉式”义举。

摘抄:对于熟悉迈克尔·辛的人来说,他做出这样的举动并不令人意外。事实上,他并不像一些演艺人士或富裕阶层那样将慈善视为公关秀。辛自己表示,1980年代塔尔伯特港发生的矿工大罢工已经唤醒了他的政治意识,而他在演艺生涯中获得的成功和积累的财富,使他有能力且有意愿关注更为实际的社会问题。现年56岁的辛早在2018年便创立了“终结高利贷联盟”(End High Cost Credit Alliance),致力于解决贫困群体的债务问题。而他为南威尔士乡亲们解除债务危机的举动,源自2016年,当时他还住在洛杉矶,看到了约翰·奥利弗(John Oliver)在脱口秀节目中仅用6万美元就购买了1500万美元的医疗债务,并将其全部注销。

摘抄:辛发现,当一个人无力偿还债务时,这笔债务会与其他人的债务捆绑在一起,被债务收购公司打包购买。之后,债务收购公司会试图以债务的原始价值收回欠款,但如果它们想转售债务,债务的价格就会下降。债务持有人的欠款金额并未减少,但债务收购公司可以以更低的价格再次购买债务。因此,辛最终仅花费10万英镑,就解决了100万英镑的债务问题。由于隐私保护法规,他事先并不知道哪些人的债务被免除,只知道大约900名塔尔伯特港的居民因此受益。

摘抄:辛的举动和纪录片的拍摄,不仅让人们为这位演员的信念感到钦佩,更震惊于英国工人阶层和普通民众所承受的债务压力,以及这种债务的解决方式。根据官方数据,2023年,超过800万英国人深陷债务,另有1200万人在负债的边缘挣扎。对此,辛认为,除非政府让银行承担起提供可负担信贷的责任,否则这个问题只会愈发严重。债务危机的背后是高利贷的猖獗。虽然近年来Wonga和BrightHouse等短贷平台公司受到监管限制,甚至倒闭,但依然有很多人需要信贷渠道。如果没有可负担的选择,人们就会陷入更加极端的境地,不得不向非法高利贷者寻求帮助。而这些高利贷者往往不受监管,甚至未在金融监管局注册。据一些组织估算,英国约有108万人欠高利贷者的钱,但这一数据可能还是相对保守,因为很多人出于羞耻心,并不愿意公开自己欠下高利贷。
辛在一档广播节目中表示,社会上存在许多误解,认为负债者的不负责任行为才导致了他们的困境,认为他们大多做出了糟糕的财务决策,过着超出自己能力的奢侈生活。但他认为事实并非如此,许多人依然非常努力地工作,竭尽全力维持生计。例如,一位女性受访者同时在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工作,还兼职做油漆工和装饰工,但她的工作仅够勉强维持生计,却依然债台高筑。

摘抄:在迈克尔·辛看来,他此次的举动并非一次性的慈善行为。他拍摄并播出纪录片的目的,正是希望引起系统性的改变,从而缓解英国民众日益严重的债务危机。为此,他还与前首相戈登·布朗(Gordon Brown)合作,敦促政府立法解决难以负担的信贷问题。辛曾花了两年时间与英国银行和政府进行对话,但最终不得不请布朗出面,推动政府立法。辛希望政府能通过相应的法案,以要求银行公开其在金融普惠方面的作为,并促使银行向低收入家庭提供可负担的信贷业务。他认为,美国已实施类似法规,这可以带来结构性转变,但也担心英国冗长的官僚程序会拖延其实施。

摘抄:近日,宇树科技公司公布了一项名为“数字永生方法、系统、设备、存储介质和智能身外化身”的专利构想,旨在通过采集一个人生前的各种“存在痕迹信息”,经过深度学习模型处理,创造出能够模拟这个人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情感表达的数字化身。
对于浸淫在当代科幻文化中的大众而言,数字永生早已不是虚无缥缈的科技狂想曲。从《银翼杀手》里记忆植入的复制人,到《黑客帝国》中意识上传的红色药丸,从《超验骇客》描绘的云端意识共同体,到《流浪地球2》中数字生命计划的伦理困境,数字永生理念已经深深嵌入到当代社会的集体意识中。

摘抄:与死者对话的渴望,似乎是无稽的迷信,却笼罩着科技的历史,特别是与传播技术相关的历史。传播思想史学家约翰·杜翰姆·彼得斯(John Durham Peters)在其代表作《对空言说》(又译作《交流的无奈》)中,辟专章论述了与死者对话的渴望如何与传播技术的发展纠缠在一起,“努力借助精妙的媒介来传送已故或远方之人的语词、声音或形象,这是电子媒介交流和招魂术交流的共同事业。”19世纪留声机的发明首次实现声纹的物质化,使得维多利亚时代的悼亡者体验到“逝者声波在耳膜上的真实震颤”; 20世纪电视信号与家庭录像带的普及,使“在场”与“缺席”的界限彻底消融,1980年代日本家庭通过VHS重温逝者生日影像,与招魂术形成诡异的共振。新媒介不断提供“记忆的体外存储器”,将死亡从生物终结重构为信息断连。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今天的人们用AI“复活”逝者,不过是古老招魂术的当代变体。

摘抄:2024年,音乐人包小柏借助AI“复活”了已经离世3年的女儿,让她给妻子唱了一首生日歌。视频在社交媒体获得2.3亿次播放,引发失独家庭群体的强烈共情,北京某公益组织统计显示事件后咨询数字永生服务的家庭激增300%。在包小柏的举动在媒体上引起轩然大波的同时,AI“复活”早已悄然进入了殡葬业,成为一门初具规模、前景广阔的产业。而AI“复活”在用来抚慰和缓释遗憾的同时,也伴随着道德、伦理和法律方面的争论。近两年,已有乔任梁、李玟、高乃翔等多位已故明星的家属发声抵制未经授权的AI“复活”。

摘抄:文章写道,随着大型语言模型的参数和普及程度与日俱增,以及个人数据在云端似乎变得永久化,逝者聊天机器人(Chatbots of the dead)技术将变得更加复杂和可及。对一些人来说,逝者聊天机器人是有用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哀悼、缅怀和反思逝去的人。而对另一些人来说,它们是去人性化的技术,会勾勒出一个反乌托邦的世界。它们引发了关于同意、所有权、记忆和历史准确性等方面的伦理问题:谁应该被允许创建、控制这些表征,或从中获利?我们如何理解那些似乎歪曲过去的聊天机器人?但对我们而言,最深切的担忧在于这些机器人可能会如何影响我们与逝者的关系。它们只是掩盖我们悲痛的人工替代品吗?还是说与逝者的模拟聊天有其独特的价值?

摘抄:文章写道,与他人建立的联系,为我们的生活注入了共同的意义和温暖,但这些联系会受到时间的侵蚀以及死亡的冲击。痛彻心扉的失去在所难免。正因如此,所有的人类文化都发展出了应对所爱之人离世的仪式、故事和其他手段。文章回溯了文化史上与死者交流的多样化的信仰与习俗,认为它们通过强化一种观念,即人类社会能够超越失去的阴影,只要记忆留存,爱就不会消逝。它们让人们在悲痛中得以坚持下去。

摘抄:许多评论家将逝者聊天机器人视为一种极其恶劣的否认死亡的表现形式。常见的反对意见是,那些情感脆弱的用户可能会在与聊天机器人的互动中投入过多感情,以至于他们会将聊天机器人与逝者混为一谈,或者忽略逝者已经离世这一事实。
另一种担忧认为,聊天机器人缺乏内在的生命力,逝者与聊天机器人单向的情感关系会带来过度依赖、社会孤立和剥削的风险。逝者聊天机器人可能是由具有经济动机的公司生产的,目的是操纵用户并最大限度地提高参与度,由此带来的风险显得尤为严峻。一个被高度商业化(只需支付少量费用就能解锁聊天机器人“关怀”的功能!)或游戏化(每天聊天就能升级!)的逝者聊天机器人可能会落入一个无良公司的手中而成为一种危险的工具。
这类批评常常暗含着这样的假设:逝者聊天机器人的目的在于充当逝去亲人的某种替代品。但文章认为,这种隐含的假设是错误的。逝者聊天机器人不应被当作替身或伙伴使用,也不应被设计得尽可能逼真和完整。相反,逝者聊天机器人应当被制造出来服务于一种更熟悉且更复杂的用途,一种能够帮助我们超越肉身局限的目的,不是通过技术复活,而是通过想象来实现。
文章认为,我们的人生是通过众多有意义的虚构情节构建而成的,个人记忆便是其中之一。这种记忆形式常常由一系列意象拼凑而成——比如墙上的蓝色玫瑰、一只蜜蜂、一本书、家人脸上的一个表情——我们在讲述自己生活中的场景时将其编织进一个叙述之中。这种拼凑的过程构成了这样一种虚构形式,但它并不与真实相悖。

摘抄:文章表示,如同回忆录、照片、信件、帽子以及口述历史一样,逝者聊天机器人也能满足我们记忆探索的各种目标,为我们的生活、人际关系和身份赋予背景信息,同时帮助我们在时间的维度上建立联系。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构建虚构的世界,并进入这些世界。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探索和延续对我们而言重要的关系。因为聊天机器人并非真实的人,而是帮助我们生成虚构对话的道具,所以用户的对话对象——基于逝者塑造的角色——并非独立于对话而存在。用户通过与机器人互动来创造他们想象中的对话对象。这样一来,聊天机器人赋予用户一种特殊的创造性自主权,在这种自主权中,用户在创造虚构世界和其中的虚构角色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与聊天机器人交谈就像即兴表演的艺术。聊天机器人用户既是富有创造力的艺术家,也是接受性的观众,他们引导着意义、洞察力或娱乐性,同时被引导着去理解这些意义、洞察力或娱乐性。

摘抄:文章认为,应当将聊天机器人定位为艺术记忆工具,而非逝者的替代品。聊天机器人并不一定追求真实感,它们无法也不可能完全捕捉到逝者的全貌。它们不会让用户误以为逝者仍在世,也不会让他们相信自己是在与一个真实的人交谈。相反,它们通过在想象的空间中唤起对逝者的记忆来强调现实世界的缺失。此外,不必担忧用户对聊天机器人的单向依赖,因为用户依恋的对象是逝者本人,以及代表他们的角色,而不是生成这些角色的工具。
有些人可能会担心AI会肆意篡改逝者留下的遗产。对此,文章强调,这些自由是我们授权给它的。逝者的AI机器人是富有创意的呈现形式,用户应当积极参与塑造它们的形象。对于所有关于过去的创造性呈现形式,想象力都是不可或缺的,因为想象力与记忆和历史解读密不可分。我们强调想象力并非要放弃真相,而是要表明真相可以从我们的想象中产生。我们应当以评判所有寻求真理的艺术品的标准,来评判AI的呈现形式。过度情感化的传记电影,可能与故作多情和避重就轻的AI机器人值得同样的批评。AI机器人的不同美学风格将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不同的作用,从情感释放,到治疗性的洞察,到知识的丰富,到历史教育。就像所有美学事业一样,AI机器人的价值取决于其创作者投入其中的思考和努力——即创造性的选择。

摘抄:文章最后陈述,本文所阐述的关于聊天机器人的观点并非万能灵药。即便其设想得以采纳,且具备了用于创造性使用的必要基础设施,仍存在被滥用和利用的机会。那些死气沉沉的聊天机器人肯定会吸引逐利的科技公司。文章所设想的艺术空间可能会被乏味的、令人上瘾的、预制的、铜臭味的、游戏化的商业产品所占据,这些产品仅仅是为了让我们对精神问题感到麻木。但艺术和创意空间长期以来一直是人类生活中对抗专制力量的源泉,让我们不要将新技术拱手让给狭隘的商业利益所带来的扁平化影响。相反,让我们肯定AI的潜力,以进一步推动人类不可抑制的创造力的精神使命,推动我们对历史和记忆的责任,推动我们对洞察和联结的追求。

“世纪争吵”背后:美国战略转向将如何影响世界

摘要:特朗普与普京通话后重启俄乌和谈,泽连斯基访美却与特朗普、万斯发生激烈争吵,主要因对和平方案及美方援助存在严重分歧,导致美方暂停对乌援助。泽连斯基随后宣布将访问沙特并与美方会谈,讨论俄乌和平协议框架及停火。文章分析了美对乌俄政策转变的原因及各方诉求。

摘抄:2月28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 (Volodymyr Zelenskyy) 访问美国并在白宫会见了特朗普和美国副总统万斯。这次会面的原计划是签署矿产协议。2 月 12 日,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 (Scott Bessent) 访问乌克兰并提出了一份矿产协议草案,协议要求乌克兰用稀土矿产的收入换取美国军事援助。由于乌克兰在 2023 年夏季反攻后在战场上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该国总统泽连斯基也曾在早些时候提出过稀土换援助的可能性。
然而,此次会面不但没有达成协议,反而演变成了一出举世哗然的「世纪争吵」:针对美国副总统万斯提出的「用外交手段终止战争」的提法,泽连斯基始终反驳其可能性;特朗普和万斯则批评泽连斯基「不穿西装」,不懂「感恩」,并尖锐指出泽连斯基手上已经「没有牌打」。双方剑拔弩张,不欢而散。美国方面很快宣布暂停对乌克兰的援助。
就在外界认为美乌之间的关系难以协调时,泽连斯基却表示愿意「纠正错误」,并在当地时间 3 月 8 日在社交媒体上宣布,他将于 10 日前往沙特并会见王储,乌克兰代表团也将与美方举行会谈。根据美国中东问题特使威特科夫的说法,会谈将讨论俄乌和平协议框架和实现俄乌初步停火。

摘抄:显而易见,特朗普所定义的和平并非泽连斯基想要的和平。这也是双方在媒体见证下互怼并最终一拍两散的原因所在。二者最大的差别是,特朗普只想尽快兑现选前承诺,为成就最伟大总统贡献业绩,和平在此情况下更多只停留在「停火」这一浅层结构上。

摘抄:乌克兰危机的最终解决就像拆解一个「套娃」:最外层是相对最容易实现的,也是特朗普及其侧近人士念兹在兹的「停火」;中间层则是和平,乌克兰想要避免陷入朝鲜半岛只有终战协议而无合约的情境,因而坚决要求通过加入北约获得可制约俄罗斯的安全保障。而且,和平问题绕不开顿巴斯等地的主权归属问题。在这一层次上,俄乌的立场显然是截然对立的,俄罗斯坚持实际控制的五州主权不容谈判,而乌克兰则不可能完全放弃。

摘抄:最核心的层次则是欧洲安全架构⸺到底是维持冷战结束以来美国主导的北约一家独大模式,还是按照俄罗斯设想重构以欧洲安全组织为核心的俄美对等的新欧洲安全秩序⸺各方立场分歧明显。这实际上也是普京对乌克兰动武的主要目的之一。俄罗斯期望的理想状态是北约退回到 1997 年签署《北约与俄罗斯相互关系、合作与安全基础文件》之时、1999 年第一次东扩之前的状态。

摘抄:问题在于,在特朗普政府的设想里,泽连斯基的合法性和正当性不在美国的考虑范围内,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迎头相撞的结果就是无法避免的战略摩擦。甚至俄罗斯专家学者都戏谑地评论称:「如果泽连斯基想要投降,只需要访问莫斯科签订城下之盟就可以了,何必跑去华盛顿呢!」

摘抄:以性别政治为例,特朗普近期与缅因州州长珍妮特・米尔斯 (Janet Mills) 的冲突表明他对「过度」政治正确的性别认同高度反感,这与普京及整个俄罗斯社会反对同性恋等「非传统性别关系」有相似之处。美俄现任领导人都认为极端进步主义的意识形态已经走得太远,对西方文明的根基构成了巨大伤害,因而应该回归传统。

摘抄:而在国际政治层面上,特朗普和普京的认知模式也日益趋同,这不是说双方对国际秩序的理解相近,而是他们都更青睐于建立基于实力政治的国际权力结构。换而言之,特朗普正在以「美国优先」为名抛弃美国自「二战」结束以来建立在「仁慈霸权」和自由国际主义原则基础上的所谓「自由国际秩序」。在相当程度上,美国正在迅速走向此前讳莫如深的帝国主义模式,国际关系等级制成为主导逻辑,这一点恰恰和俄罗斯在后苏联空间以及在国际秩序重构方面的诉求有类似结构。

摘抄:对于欧洲而言,「二战」后制度安排的核心是美国提供安全保障,但现在特朗普政府不屑免费提供公共产品。因此,我认为特朗普调整对俄关系的一个隐性目标是重建欧洲盟友体系,将跨大西洋关系的底层逻辑从「同侪之首」变成绝对意义上的「美主欧从」。利用欧洲最担心的俄罗斯威胁则可以加速实现美国的战略目标,降低美国实力日趋下降的霸权维护成本。

摘抄:特朗普改变对俄政策还是其塑造中美关系大战略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新的国际环境下,中国崛起成为全球性大国,美国若要捍卫全球霸主地位,就必须处理好中国因素。在美国整体实力有所收缩的情况下,包括特朗普在内的美国精英越来越倾向于集中精力,进行一定程度的战略收缩,与盟友形成统一力量,来应对中国的挑战。

摘抄:十几年前,美国外交战略家布热津斯基 (Brzeziński) 曾提倡构建一个「大西方」体系,即将俄罗斯、土耳其等欧洲文明边缘国家融入整个「自由民主世界」,应对中国崛起的挑战和威胁。美国学院派国际关系理论家约翰・米尔斯海默 (John Mearsheimer) 也持类似观点,他曾多次批评奥巴马和拜登的对俄政策,认为在乌克兰问题上应该原谅俄罗斯,因为美国最重要的战略是「对付中国」。
如果说,此前「分化中俄」还停留在纸面上的话,在美国国务卿马尔科・卢比奥 (Marco Rubio) 和国防部长等人的倾力操作下,「颠倒的尼克松三角」已经成为特朗普的外交选项。尽管美国也意识到,让俄罗斯倒向美国一边不现实,但至少要使俄罗斯站在离中国更远的坐标点上,不能让俄罗斯对中国过度依赖。特朗普一边表示欢迎中国投资,一边认定绝不能让中俄团结一致。特朗普曾在采访中对此直言不讳。

摘抄:拜登政府执政后期,由于美国两党内耗导致对乌克兰的援助不及时,武器弹药供应不足引致的负面效应不断凸显。仅从炮弹消耗角度来看,俄军每天可以发射 5 万发,而乌军则一度仅有 6000 发左右。直至美国恢复正常供应,乌军才有了更多的回旋余地。试想一下,如果武器弹药供应因特朗普政府的中止或终止而无法满足战场需求,乌克兰又该如何应对?如前所述,美国的供货大概占到外部援助的 60%。这意味着对乌而言,美援是不可或缺的,在欧洲军工体系短期内难以发挥替代性作用的情况下必然会产生灾难性影响。

摘抄:拜登政府时期,美国在俄乌冲突中扮演了「看不见的手」的角色:美国和北约军队没有亲自「下场」,拜登也一直强调不会直接派兵,试图避免与俄军的直接冲突导致战争升级,甚至演化为俄美总体战和更大规模的「第三次世界大战」。但美国不仅向乌克兰提供了包括「海马斯」火箭弹系统在内的大量的先进武器装备,同时还通过情报共享等多种形式深度介入,使乌克兰在严重不对称的实力对比下稳定了战场态势甚至一度具备了反攻能力。
美国的情报共享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提供实时目标情报,美国通过卫星、「星链」地面站、无人机和电子监听系统提供俄军部队位置、指挥所、弹药库等数据,帮助乌克兰定位俄军以实施精确打击;二是战场通信拦截,美国通过「猎户座」系统等截获俄军无线电通讯,向乌军提供俄方兵力调动和战术意图;三是防空预警供给,美国与乌方共享俄军导弹发射信号,显著缩短乌克兰防空反应时间。毫不扩张地说,情报的充分供给是乌军能够坚持至今和俄罗斯拼消耗的核心因素,也是乌军在 2023 年反攻受挫后最终在库尔斯克实现突破的关键所在。
有了美西方的情报共享,乌军就不是「睁眼瞎」,甚至在更依赖信息化技术的新战争模式中,相较于俄军还具备了一定的比较优势。但乌军也在过去三年多时间里形成了对美西方情报共享的路径依赖,考虑到美军的情报采集能力及其可信度,特朗普政府暂停供给情报势必直接给乌军的战斗力和士气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而美国民间的卫星公司不再给乌克兰提供卫星图像,让乌方局面雪上加霜。仍在分享情报的英国难以替代美国的作用。短短几天里,「情报赤字」已导致包括库尔斯克在内的战场态势出现了不利变化。有消息称,乌军在库尔斯克的后勤保障基地已被摧毁,面临被围歼的风险。乌克兰脆败一旦成为现实,俄罗斯势必将挟战场有利态势进一步提高要价,或让特朗普政府陷入无牌可打的困局。这可能促使美国又恢复了情报共享⸺情报共享与否,只是美国国家利益这枚硬币的两面。

摘抄:历史上,欧洲夹在美俄两个军事超级大国之间,一直缺乏安全感,也比较纠结:俄美走近时,欧洲担心自身利益被交易;俄美交恶时,欧洲又惧怕成为主战场。俄乌冲突爆发后,欧盟成员国之所以坚定支持乌克兰,不仅因为欧盟自身是规范性权力,对俄罗斯的行为无法接受,更是出于对俄罗斯继续扩张的担忧。

摘抄:在「重新武装」问题上,法德两国立场就存在显著分歧:法国主张建立独立于北约的「欧洲军」,强调「战略自主」,而德国坚持「北约框架优先」,认为欧洲防务应服务于集体安全,而非取代美国,更倾向于能力建设;在核武器问题上,法国拒绝将核武器控制权移交欧盟,而德国支持建立欧盟联合情报中心,但明确反对组建「核共享」机制。在经济利益方面,法国担忧德国军工企业(如莱茵金属)借欧盟采购计划扩大市场份额,挤压法国本土企业,而德国则主张开放市场竞争,认为统一采购有助于降低装备成本。

摘抄:因此,「重新武装欧洲」面临五大核心挑战:战略目标分歧、决策机制低效、财政分摊矛盾、军工产业链整合瓶颈,以及外部因素的制约。每个问题都难以解决,如果无法克服「多速欧洲」带来的离心力,这一计划恐怕难以真正落地。

摘抄:其实只要发挥欧洲各国的比较优势,短期内组建起一支「欧洲军」并非不能操作:欧盟整体经济实力强大,法、德作为核心成员国年度防务预算合计超千亿欧元,目前在乌克兰危机叠加「特朗普冲击」的背景下,提升国防开支的意愿明显上升;欧洲各国的优势领域具有较高互补性,可以「强强联合」,法国的核威慑、空天防御,德国在陆军机械化、网络战能力,意大利在地中海的安全主导力,波兰的地面快速反应部队以及北欧四国的联合情报供给一旦形成合力,有可能改变亚欧大陆的地缘政治格局。
但长远来看,欧洲军的成败则取决于能否超越历史分歧、平衡成员国利益,以及找到和北约共生的模式。欧盟的问题有两点。一是政治碎片化,各方诉求难以短期内调和,欧盟内部缺乏强制性的军事行动授权机制,需成员国一致同意,难以恰当应对变数日益增多的安全新态势。
二是经济与资源约束难以快速改变。2023 年欧盟防务开支仅占 GDP 的 1.5%,低于北约 2% 的门槛,而在财政分摊不均的现有格局下,各国要出于建设「欧洲军」的共同诉求,迅速达成新的防务预算共识,难度不小;三是军事能力本身的短板至少需要较长时期加以克服甚至难以克服,比如欧洲各国的战略投射能力明显不足,航母、远程打击力量等高端装备较为缺乏,而且军工产业链割裂也会直接影响欧洲军可能的成军能力及战斗力。

摘抄:这件事折射出国际秩序的回归⸺这个世界并不沿着「线性进步」的轨迹前行,也不是从低到高迈向更美好的状态。相反,我们见证了世界回到了最残酷的、数千年来人类历史上最常见的,以现实主义为核心驱动力的地缘政治状态。世界正处于「天下大乱」的阶段,必须认清这一现实,并学会与「丛林法则」巧妙地打交道。其实,当前的形势发展,尤其是在美国根本没有「以大事小」的气度和意愿的情况下,更考验乌克兰「以小事大」的智慧和能力。

摘抄:泽连斯基打出关键矿产牌,是一个费尽心机的高招。他巧妙地将乌俄之间的主权争议嵌入表面上是资源合作的方案之中。特朗普政府即使清楚地知道,签约与实际开发之间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仍然坚持按照美国的条件尽快签署,可能有如下几个原因:第一,特朗普坚信俄罗斯需要和平,并愿意停火;第二,美国如果真要开发当地的稀土资源,即便触及(乌东地区俄占领土的)主权争议的情况下,俄罗斯也不敢对美国动手。

Andrea Chung’s Afrofuturism of Cyanotypes and Sugar

摘要:安德烈娅·钟的展览“为时已晚和为时过早之间”探讨了加勒比海地区的历史与奴役,运用溶解的糖、氰版画和改造的图像等媒介,展现了被压迫者的经历和非洲未来主义的愿景。作品批判了殖民主义的遗产以及对黑人劳动力的剥削,并通过对母性、失去和抵抗的描绘,构建了一个融合了悲伤与希望的乌托邦式未来。

Hands reach out from Drexciya in Andrea Chung’s Between Too Late and Too Early (photo Francess Archer Dunbar/Hyperallergic)

摘抄:NORTH MIAMI — Andrea Chung’s Between Too Late and Too Early begins and ends underwater, so it’s only fitting that much of the work is actively dissolving. Surrounded by cyanotypes of the invasive lionfish’s bulging eyes, the cast-sugar boats of “Bato Disik” were reduced to amber gunk in a matter of hours after being immersed in salt water in North Miami’s hot climate, and have been replaced by plastic replicas for daily practicality. The book forms of “Proverbs 12:22” have taken longer to fall apart, but they too slowly melt into a soup of beads and shells that recalls the African oral religious practices adapted and hidden in traditions of Christianity.

摘抄:Bridging the artist’s older pieces with newer works, the exhibition at the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North Miami follows Chung’s interest in destructive transformation as a path to a more accurate history. In “An Unrequited Love” (2019), videos show powdered white wigs being braided and twisted on a loop until they have lost their traditional forms. Chung pulverized a copy of early cyanotype artist Anna Atkins’s work to a light-blue pulp and re-cast the paper into delicate reliefs of West African fertility figures, similar to those that may have been carried by women enslaved on one of Atkins’s husband’s plantations. The delicate kozo paper draped on top mimics both the venomous spines of the lionfish and Atkins’s prints of Jamaican ferns and seaweed, invoking the dual exploitations of Black people and Caribbean land that enabled Atkins to create her work in the name of science.
Chung continues this practice of recreating and revising the island’s exploitative media, drawing direct lines between slavery and the low wages and labor practices that uphold cheap Caribbean tourism today. In Thongs: Experience the Luxury Included (2010), she cut out the figures of Black workers from a series of vintage Sandals ads and tourism photographs, embossing them away on sheets of white paper. “Come back to Jamaica,” a voice sings from a stop-motion video filled with the silhouettes of missing workers, finally given a symbolic day off by the artist.

Andrea Chung, “Spectre” (2017), cyanotype on watercolor paper, with “Bato Disik” (2013), sugar, in the foreground (photo by Zachary Balber, courtesy MOCA North Miami)

Andrea Chung, “The Wailing Room” (2024), sugar, sound, and resin (photo Francess Archer Dunbar/Hyperallergic)

摘抄:Motherhood is a recurring theme in the artist’s work, and the emotional center of the exhibition is “The Wailing Room,” commissioned by the museum. The installation’s mix of laughter and despair echoes through the doorway, calling us into a small dark room. Dozens of cast-sugar bottles hang from the ceiling, filled with poetic messages written by the artist from enslaved mothers to the children they gave to the waves while enduring the Middle Passage. They melt and distend, periodically shattering on the concrete gallery floor.

How Do You Paint Language?

摘要:纽约山丘艺术基金会“墙上的文字:视觉艺术中的语言与沉默”展览探讨语言与沉默在视觉艺术中的关系。展览包含文字艺术作品、将语言碎片融入作品的当代艺术,以及体现沉默的艺术,例如Agnes Martin和Jennie C. Jones的作品。部分作品的关联性晦涩难懂,但展览整体引人入胜,引发对语言、沉默及两者与艺术之间关系的思考。

摘抄:Reviewing The Writing’s on the Wall: Language and Silence in Visual Arts feels like offering water to the ocean. Curated by Hilton Als, the exhibition mirrors the Pulitzer Prize-winning author’s stripped yet thorny prose — see, for instance, statements like the deceptively simple “You know what being is. It happens to you all the time,” in his 2,000-plus-word essay accompanying the show. The exhibition is relatively straightforward — though no less rich and evocative for it — asking and suggesting answers to the question: 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of language and silence to visual art? Occasionally, however, it drowns in a dense, vexed network of obscure associations that made me yearn for solid land.

Andy Warhol, “Close Cover Before Striking” (1962), acrylic and collage on linen

摘抄:Equally integral to the exhibition, as suggested by its subtitle, is silence. Works related to the theme range from the cutesy, such as Vija Celmin’s “Pink Pearl Eraser” (1966–67), a large-scale reproduction of the eraser (though she’s capable of inducing a deep form of quiet), to those that hush the mind, as in two works by the queen of silence, Agnes Martin. “Untitled #20” (1988) evokes a lined page or a music staff absent its notes, but possesses a formal completeness that forestalls the dread of trying to fill it. “Untitled 20” and an architectural relief panel by Jennie C. Jones, “Fluid Red Tone (in the break)” (2022), most successfully achieve one of the exhibition’s stated aims — “show[ing] what silence looks like.”

David Salle, “Untitled” (2008), oil on lithograph on paper

Ronny Quevedo, “puntero” (2018), wax on paper

文化中国行·文脉长江|京口何处“米家山”

摘要:文章追溯宋代书画家米芾在镇江的遗迹。米芾父子创作的“米家山水”源于镇江山水,特别是北固山一带的烟雨景象。作者追忆二十年前观赏米友仁《潇湘奇观图卷》的感受,并探访了米芾墓及他曾居住过的海岳庵(位于今青云门附近),感叹如今的镇江山水已非昔日景象,但米芾潇洒自在的精神仍融入京口山水之中。

摘抄:“米家山水”真正的蓝本,其实是长江之畔的镇江(亦称京口或润州)山水,而尤以北固山与南郊为多,尤其烟雨之际,一片南朝余韵,山水树木,时隐时显,忽明忽晦,烟云变幻。犹记二十年前在上海博物馆与故宫博物院合办的“书画经典”特展直面米友仁的《潇湘奇观图卷》时,因为读到米友仁回忆乃父老米居于北固山一带的题跋,“先公居镇江四十年,作庵于城之东高冈上,以海岳命名”,忽生年少时结屋江畔的梦想。

摘抄:读米友仁的《潇湘奇观图卷》,观其画,一如多年前畅游于微雨下的沅江,又如徽州或京口山水的烟雨迷蒙,米芾在《画史》曾说:“山水古今相师,少有出尘格者,因信笔为之,多烟云掩映,树石不取细,意似便已”——“信笔为之”这话真好,小米完全继承了乃父的风格,包括书法几乎也是一脉相承,书也逸笔,画也逸笔,不求形似,《潇湘奇观图卷》画面上水边山川一片平远,云烟掩映,或渲染,或留白,下则林木成簇,人家房舍隐隐可见,山头以水墨层层点染,浓淡有致。米友仁题云:“先公居镇江四十年,作庵于城之东高冈上,以海岳命名,一时国士皆赋诗,不能尽记……此卷乃庵上所见,大抵山水奇观,变态万层,多在晨晴晦雨间,世人鲜复知此。余生平熟潇湘奇观,每于登临佳处,辄复写其真趣成长卷以悦目,不俟驱使为之,此岂悦他人物者乎。”

米友仁《潇湘奇观图卷》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摘抄:甲辰岁末,与容翁徐俊、赵珩、扬之水、刘涛、陆灏等相约同访镇江,发起人容翁用心,安排入住的是南山碧榆园酒店——“碧榆”二字出自米芾《行书虹县诗卷》(原作收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为米芾最晚年的大字代表作,十多年前曾一睹其真迹,尤其是起首“快霁一天清淑气,健帆千里碧榆风。满舡书画同明月,十日陏花窈窕中。 ”若清秋舟行水际,一气呵成,用笔明净,体势骏迈,风神潇洒,用墨则干湿浓淡,得自然天成之趣。

摘抄:米芾号襄阳漫士,又号海岳外史,其实记录着他所长居的两个地方,襄阳,与镇江。
他年少时随父母由襄阳迁居镇江,其后除游历与做官外,长期居住于京口山水间,其书斋名,无论是致爽轩、宝晋斋、净名斋抑或海岳庵,皆在镇江。
在他著名的至友人信札《甘露帖》(又名《弊居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中,则详细描述了他住所的位置,大概不无炫耀意:“弊居在丹徒行衙之西,翛闲堂、漾月、佳丽亭在其后,临运河之阔水。东则月台,西乃西山,故宝晋斋之西为致爽轩。”札中详记斋前植桐、柳、椿、杉,十年成荫,米芾称之为“一亩之居”,园中奇石林立,尤以“八十一穴”灵璧石为最,米芾为此石题铭“大如碗,小容指”,置于桐杉之间,日夜摩挲。

《甘露帖》(又名《弊居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摘抄:米芾喜爱北固山,他的另一居所净名斋即地处北固山南麓,隐于苍松翠柏间。米芾在《净名斋记》中自述:“带江万里,十郡百邑,缭山为城,临水流为隍者,惟吾丹徒。”斋居“井之中,半天之上”,东眺京岘云霞,西揽栖霞晚钟,南望滁泗远岫,北接洪流白沙。米芾晚年参禅,哲宗元祐四年(1089),友人蒋颖叔访米芾于此,赠诗“六朝人物东流尽,千古江山北固多。为借文殊方丈地,中间容取病维摩”,米芾喜爱此诗,遂根据甘露寺方丈的建议,以“净名”命斋,取《维摩诘经》中“净名居士”之意。

摘抄:对于米友仁《潇湘奇观图卷》所记的海岳庵,过去一直以为是在北固山侧的江畔,然而据镇江文史研究者告知,海岳庵其实是在北固山南今烈士陵园附近的青云门。元符末年,甘露寺遭火,此即米芾《甘露寺悼古》诗中所记:“神护卫公塔,天留米老庵。”米芾后迁居于此,筑斋“海岳”,取“天开海岳”之壮语。叶梦得《石林燕语》载,米芾在此终日对石称兄,悬纸玉兰树下作书,落花入墨亦不拂,自言“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庵中藏晋唐名帖及其砚石书作,更在此真正创写“米家山水”,烟云墨戏间,以水墨横点皴染耳目所见的江南烟雨。

百万播放只需3个关键词,揭秘AI神曲流水线

摘要:AI神曲《七天爱人》爆火,百万播放量源于其AI创作的噱头而非歌曲本身质量。创作者利用AI工具仅用两小时完成创作,迅速获得高播放量和版权收入。但这首歌的成功更多依赖于抖音等平台的传播,AI创作的“新鲜感”吸引了大量关注,而非歌曲的艺术价值。AI辅助音乐创作已成趋势,但AI目前还无法独立创作爆款歌曲,音乐人应积极拥抱AI技术提升创作效率,而非惧怕其取代传统创作模式。

摘抄:不过,与美术或设计等相关行业不同的是,音乐是一个金字塔效应极为突出的行业,“二八定律”十分明显。2019年的行业调研显示,音乐行业20%的头部艺人占据 80%以上的资源与收入。

摘抄:头部吃肉,中部喝汤,尾部挣扎,是音乐行业不可避免的现状。这不是一个公平的行业,但也正因为头部艺人的大放异彩,才引得无数追求音乐梦想的人进入其中。其中许多人,一开始的目标并非是成为一个定制歌曲的创作者。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Story: A Short History of Short Fiction by American Women

摘要:美国女性从1830年到1926年大量创作短篇小说,这与当时短篇小说体裁的兴起及女性创作的社会经济条件有关。短篇小说易于发表,且能避开审查,适合在零碎时间写作的女性作者。许多女性作家,如凯特·肖邦、范妮·弗恩等,以写作谋生,并通过作品批判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尽管她们有时会掩饰其职业写作身份,但她们的创作对美国文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反映了不同种族、阶层女性的独特视角和经历。研究这段历史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美国文学及女性在其中的地位。

摘抄:Most literary historians date the emergence of the short story to the tales that appeared in Washington Irving’s The Sketch Book, which was published in installments between 1819 and 1820 and included the story “The Legend of Sleepy Hollow.” Edgar Allan Poe, one of the genre’s earliest theorists, surmised that the strength of short stories was to be found in what he called their “totality”—a singular purpose and plot that carry the reader propulsively forward until the ending’s final blow. For this reason, short stories also offered an ideal format for using fiction to make an urgent sociopolitical point.

摘抄:Short fiction was more likely to reach readers while escaping the notice of censorious reviewers and commentators. In the preface to a collection of ghost stories written between 1902 and 1937, Edith Wharton reflected that “most purveyors of fiction will agree with me that the readers who pour out on the author of the published book such floods of interrogatory ink pay little heed to the isolated tale in a magazine.” The downside of this equation was that, for the first half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short stories were not highly profitable endeavors for writers.

摘抄:As the periodical market expanded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century, however, writers could more easily sell one‑off tales to editors, tiding themselves over financially while they labored at more lucrative long‑form projects. This was especially appealing to female writers, who often had both less time and less money than their male counterparts, as short stories could be produced and read within the disconnected intervals of free time that made up most women’s lives. In 1899, the writer Kate Chopin, who was a single mother to six children, told the St. Louis Post­-Dispatch:

摘抄:In some ways, the idea of an “emergence” of female authorship in the United States makes no sense. It was never the case that women were barred from authorship or relegated to the sidelines of the creation of an American literature. It is simply that their contributions have been so insistently overlooked, discredited, or left out of sweeping literary historical narratives when, in fact, women have been at the forefront of print culture in the United States since its beginnings. The 1650 collection of poetry The Tenth Muse, Lately Sprung Up in Amer­ica by Anne Bradstreet was one of the earliest publications distributed in colonial America. Years later, Bradstreet publicly claimed to have had the work published against her will in a poem, “The Author to her Book,” which includes the self-deprecating lines, “Thou ill‑form’d offspring of my feeble brain, / Who after birth didst by my side remain, / Till snatched from thence by friends, less wise then true / Who thee abroad, expos’d to publick view.”

摘抄:Writers who found themselves at the intersection of more than one cultural and literary tradition had a careful line to walk when writing as representatives of a nondominant group for predominantly white audiences. María Cristina Mena was the daughter of a Spanish mother and a Mexican father whose business profited under the corrupt rule of Mexican President Porfirio Díaz. For her education, Mena was sent to a convent school for the daughters of the Mexican elite and then to an English boarding school. Her first published stories were written and appeared while she was living in New York City, where she was sent amidst rising political tensions in Mexico. She was considered a local color writer, and scholars today have debated how to position the complex attitudes towards race that appear in her fiction.

摘抄:Such fiction is the work of women who turned to literature themselves to try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ir own world and their role within it, and by turning to them now, we assert the value of learning the past as a part of our own story. It is in this way that these writers can still guide us—by showing us where we came from.

From Twelve Stories by American Women, edited by Arielle Zibrak, published by Penguin Classics, an imprint of Penguin Publishing Group, a division of Penguin Random House, LLC. Introduction copyright (C) 2025 by Arielle Zibrak.

宋金铜镜嘉定展出:纹饰里的历史与文化

摘要:上海嘉定博物馆举办宋金铜镜展,展出70余件铜镜,展现宋金时期铜镜制作工艺及纹饰风格,体现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文化融合。

摘抄:澎湃新闻获悉,由上海嘉定博物馆和黑龙江省博物馆共同主办的“铜为鉴 以照行——黑龙江省博物馆藏宋金铜镜展”3月18日在嘉定博物馆开幕。双鱼纹铜镜、龙纹镜、瑞兽花鸟纹铜镜……展览精选了70余面宋金时期铜镜,通过比对宋金铜镜,不仅让观众深入了解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内地在长期交流中的民族大融合现象,也展现了古代铜镜制作的高超技艺。

摘抄:铜镜的纹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从殷商的叶脉纹、平行线纹到隋唐的瑞兽纹、花鸟纹;再到宋代的花草、鸟兽、山水等装饰题材,都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风貌。
而金代铜镜则在模仿汉、唐、宋各代的基础上,创新出了独具特色的图案纹饰,如双鱼镜、人物故事镜、瑞兽花鸟纹镜等,展现了女真族的民族特色,以及高水平的制作工艺。

金 仿汉青盖龙虎对峙镜

金 山水人物故事镜

杨斌评《忧郁的秩序》|回忆我的导师亚当·麦基翁

摘要:本文是杨斌纪念其导师亚当·麦基翁的悼文,追忆了麦基翁的学术生涯和个人交往。麦基翁的博士论文研究华人移民,后发展为全球史视角,其代表作《忧郁的秩序:亚洲移民与边境管控的全球化》以全球史视角探讨了民族国家构建与边境管控的关系,并以美国排华法案为例,分析了其对全球移民管控模式的影响。文章最后表达了作者对麦基翁的怀念之情。

摘抄:先有国家,再有边境;先有边境,再有移民;边境的管控,也就是对移民的认证(其中关键为拒绝“非法”移民,允许“合法”移民,即所谓“自由”移民的规范化),天然就是民族国家的本质体现。这是多数人接受的显而易见的常识。然而,这个常识并不正确。实际上,边境与民族国家——后者是现代世界的基石——互为建构(mutual-constitutive)。由边境管控出发,于是有了护照这个国际标准化的公民身份证件,后者是基于个人-民族国家这个纽带而建立起来的全球秩序之表现与象征。这个秩序——包括个人身份的认证(护照与签证)、海关等——在全球范围的兴起与推广,这一全球史的话题便是本书的议题。全书以十九世纪下半期美国对华人移民的边境控制为切入点,全景式地论述了边境的全球化、护照的全球化,或者说,海关的全球化。

摘抄:《忧郁的秩序》是一部卓越的全球史著作。书出版后,亚当曾经到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亚洲研究所访学,我当时任教的历史系也请他就此书做了一个讲座。我在提问时就说:这本书肯定要得世界史领域的图书奖(后来如我预言,此书获得了2009年美国世界史学会的年度图书奖[the World History Association’s Bentley Book Prize]);不过,我的问题是,本书回顾了以现代民族国家为基石的国际体系对移民的控制,或者反过来说,移民特别是亚洲移民对这个体系的建立所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那么,动植物、疾病和信息是否有同样或类似的进程与作用?亚当认为这是一个可以探索的话题。

Race Made Radioactive: How Yuko Tsushima Fused Multiracial Identity and Military Occupation

摘要:津岛佑子的小说《野猫穹顶》以美军在比基尼环礁进行核试验,以及由此造成的污染和遗弃为隐喻,探讨了战后日本混血儿身份与美国军事占领的关系。小说中混血角色如同核辐射般隐形的存在,象征着日本社会对美国占领历史的遗忘与否认,以及对核能危害的漠视。作者借此揭露了日本精英阶层与美国帝国主义勾结的历史,以及由此造成的集体创伤和社会不公。

“馕言文”,一种很新的新疆爆火方式

摘要:新疆方言“馕言文”近期网络爆红,其独特的倒装句式和大量维吾尔语借词(如“阿达西”,“巴郎子”)使其极具特色,并与山东话倒装句式有相似之处,也大量使用“把”字句。这种方言并非所有新疆人都使用,主要流行于新疆汉族居民中,其形成与新疆独特的地理位置、文化交融和历史发展密切相关,是多种语言文化交汇融合的产物,也保留许多古汉语成分。 “馕言文”的流行也反映了人们对新疆文化和美食(如大盘鸡、烤肉、馕)的关注和喜爱。

摘抄:“馕言文”此次爆火的起源有五花八门的说法,比较出圈的是一个驾车的人将刚买的床垫子放在了车顶上,且只用自己的胳膊固定住,被下面的新疆网友调侃:“唉捧油你后面交警雄鹰豹子一样的速度有呢

摘抄:其实只是一种倒装——没错,和山东迷人的倒装句一样,比如“你吃饭了没?”在山东就是“吃饭了没,你?”在新疆就是“你饭吃了没?”

摘抄:看出区别来了吗?正常的普通话语序是“主谓宾”,也就是“谁+做+什么”,而山东话是“谓宾主”,新疆话则是“主宾谓”:你后面(主)交警(宾)雄鹰豹子一样的速度有(谓)呢~

摘抄:地理君曾在《陕西话,把人都笑yōng咧!》写过,西安话的一大精髓就是要将所有「动宾短语」一律转换为「西安把字句」:把门一开、把床一上、把馍一夹、把汤一喝、把试一考、把书一看……
而新疆话的“把”字句则多了迷幻效果,比如“我把你一点空气不给”(我要掐你)、“那个水把我掐住了”(我被水呛到了)……

图源:民族交往的语言表现 新疆汉语方言中的维吾尔语借词使用研究.《民族语文》2021

在这个展览里,看上下两千年的身体观

摘要:台北故宫博物院“身体展演”展览,通过古籍、器物、绘画等文物图像,展现中国上下两千年不同文化视角下的身体观。展览分为“身体透视”、“身体操练”、“身体变异”、“身体规诫”四个单元,分别从医学、宗教、法律等方面探讨身体的象征意义、修炼方式、变异现象及社会规范,引导观众重新审视自身与身体的关系。

摘抄:3月13日起,台北故宫博物院推出新展“身体展演:从历史图像看身体之谜”,精选院藏古籍、器物、绘画等不同类型文物,藉由这些文物上面的图像,让文物自身通过医疗、宗教、文化、法律等不同层面,重新展示与演绎身体。展览一共分为“身体透视”“身体操练”“身体变异”以及“身体规诫”四个单元,探索医学、法医、佛道两教等不同文化脉络的身体观,并展现武术、房中、秘戏、舞蹈、体育、导引等身体操练手段。同时,展览也关注人面兽身、兽面人身与残疾的身体,以及政治、礼教、刑罚对身体的束缚,呈现过去对身体的各种描绘与表述方式。

作者不详,理科挂图,民国八年(1919)二月二版上海商务印书馆印行

医学唐卡影像

摘抄:每个人的身体都有其独特性,但是当彼此间的差异过于明显时,往往被视为“变异”。造成“变异”的原因,可能源自疾病,也可能是受到不同地区社会文化的影响而被建构出来。第三单元“身体变异”展出的文本图像,从人面兽身、兽面人身以及生病残疾的身体等面向切入,剖析身体在想象与现实中发生的奇异转化,并揭示疾病如何改变身体形态,呈现古人对身体异化的理解与表述。当中部份图像与文字描述既怪诞却又发人省思,带领观众进一步思考“正常”与“异常”身体的定义和边界,从而探索身体变异的深层意义与文化启示。

柏林的米夏埃尔·哈斯洛布于法兰克福学院为布兰克费尔德家族与梅莱曼家族所撰写的诗文集

摘抄:所谓“身体规诫”,指的是通过各种方法和仪式,对身体进行规范、驯化以及惩戒。人生存于社会之中,身体受到社会影响和支配,必须遵守、臣服常规。社会规范、价值观以及象征仪式往往引导并管制身体行动,法律则通过酷刑、监禁等方式对身体进行惩罚,使人屈服顺从并训练自我控制。第四单元通过古籍和图绘,展示政治权力在身体上的运作,礼教对身体的约束,以及法律对身体的管束和惩戒。进而揭示身体如何成为规范与权力的载体,重新思考身体的自由与自主性。

摘抄:此次展演邀请观众探索古人观看身体的形式,及其对身体的认识和想象,进而促使我们重新检视自己究竟是如何思考、看待自身身体,以及各种身体的感知作用。藉此理解身体所表达的意义,解开自身的身体之谜,从而找到人在变化不断之世界的存在意义。

在这个展览里,看上下两千年的身体观

摘要: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展出“八八相乘”展览,以“八”为主题,展现中国传统艺术中系列叙事的多样性。展品包括以“八”为单元的传统工艺品,如八仙图、羊城八景图等,以及当代艺术家的作品,探讨“八”的象征意义及其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展现传统与当代艺术的对话。

摘抄:3月21日起,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推出展览“八八相乘——神话与艺术的叙述、系列、系统”。
在神话学和这次展览中,数字“八”扮演着关键角色。数字“8”的对称造型象征着无尽的循环、能量的恒常流动、平衡、和谐与无限。在粤语文化中,“8”的谐音是“发”,代表财富;而在基督教的数字象征体系中,它则意味着新的开始与复活。此外,“8”亦见于斐波那契数列中,因此在自然界中也随处可见它的踪影。“8”字在亚洲艺术文化中尤其常见,例如︰《易经》的八卦、道教的八仙及佛教的八宝。这些相互关联的元素通常通过连串的叙事形式描述,并以成双的图案、故事人物或场景、风景、植物、花卉、动物、装饰品和符号等,以八个为一组呈现。

山水挂画八幅:羊城八景之一 清末民初 丝、螺钿、黑木 高175×宽61.4×深3厘米

摘抄:《山水挂画八幅:羊城八景之一》包括三个画面: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和一个拿着古琴的男孩、蝴蝶和鸳鸯,以及在蒙蒙细雨中的大同寺 。

人物故事木刻八件之一:景阳冈上武松打虎 清末民初 木  高22.5×宽34厘米

You May Be Horrified When You Learn What Chewing Gum Is Actually Made From

摘要:研究发现口香糖主要成分是类似轮胎的合成橡胶,以及聚乙烯等塑料成分。每年生产的口香糖高达数百万吨,大部分被丢弃,分解成微塑料污染环境,而厂商却隐瞒其成分。 这凸显了口香糖对微塑料污染的贡献,以及食品中使用非有机材料的问题。

摘抄:In an essay for The Conversation, microplastics expert David Jones of the UK’s University of Portsmouth revealed that most modern chewing gum contains “a variety of oil-based synthetic rubbers,” akin to the stuff that car tires are made of — which is not only going into our bodies, but also the environment upon being spat out.

摘抄:As Jones explained, a 2014 chemical analysis by the University of Arkansas revealed what Wrigley and other gum-makers would not: that sticks of chewing gum can contain everything from styrene-butadiene, which is what tires are made of; polyethylene, the chemical used for plastic bags; and polyvinyl acetate, which is better known as wood glue.

摘抄:While there are no hard and fast statistics about how much gum gets made per year, educated estimates suggest that up to 1.74 trillion pieces get made per year. In his own research, Jones found that most pieces of gum weigh around 1.4 grams — which would mean that nearly 2.4 million tons, or about 5.4 billion pounds, of gum are manufactured every single year. Roughly a third of that weight, Jones noted, is synthetic gum base, which is quite a lot of chemicals that are put into mouths and spat out accordingly each year.

一场火山喷发,把他的大脑烤成了“玻璃”

摘要: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爆发,高温将一名遇难者的脑组织“玻璃化”。

摘抄:公元79年,意大利南部的维苏威火山发生了最著名的一次火山爆发——炽热的火山灰和火山气体喷射到高达33千米的高空,直达平流层,释放的能量相当于广岛原子弹爆炸的10万倍。更重要的是,滚滚的火山碎屑流覆盖了庞贝古城。
就在如今意大利那不勒斯湾畔,有一座名为赫库兰尼姆的古罗马小镇。虽然不如庞贝有名,但这里也没能逃脱被火山喷发席卷的命运。这里还保留了唯一一处古典时代的藏书室,里面上千卷莎草纸卷轴在这场火山喷发中被烤成了木炭。
直到今天,对这场火山喷发的研究仍在带来令人震惊的发现:就在赫库兰尼姆一具遗骸的头骨内,研究者发现了一些深色的玻璃态物质。最近,一项发表于《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的研究提出,是火山喷出的火山灰流,将这名死者的大脑烤成了“玻璃”。

摘抄:这具遗体发现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据信专为奥古斯都皇帝祭礼建造的奥古斯塔利学院(Collegium Augustalium)内,研究者在层层火山碎屑物的掩盖下,发现了这名躺在木床上的死者。虽然不知道他为何孤身一人躺在这里,没有随其他人一起逃难。但根据这间房屋的布置,研究者推测他是这所学院的管理者。
然而,当那不勒斯费德里克二世大学先进生物医学科学系的首席研究员PierPaolo Petrone和同事前往这处考古遗址勘察时,他们在这名火山受害者的头骨内发现了一些深色、亮闪闪的碎块,看起来和黑曜石一样。随后的扫描电镜成像结果发现,这些碎块中还保留了一些复杂的纹路,有些纹路的形态就像是神经元、轴突或是髓鞘的结构。
结合这些特征与碎块的保存位置,研究团队得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结论:这可能是这名死者的大脑玻璃化后的产物。也就是说,是公元79年的维苏威火山喷发,将这位死者的大脑烧成了“玻璃”。

Blaming Mexico for the U.S. Overdose Epidemic Is a Mistake

摘要:将美国药物过量泛滥归咎于墨西哥是一个错误,对墨西哥和加拿大征收关税不会阻止对成瘾性药物的需求。

摘抄:In February Trump cited the “extraordinary threat posed by illegal aliens and drugs, including deadly fentanyl,” to justify 25 percent tariffs on imports from Mexico and Canada. A March tariff-tempering easing for auto parts ditched undocumented immigrants for “[d]uties imposed to address the flow of illicit drugs across our borders” as a rationale.

摘抄:It’s a lousy fix—both because it won’t work, and because it rests on a fundamentally wrong idea about why the U.S. has an overdose epidemic now killing around 84,000 people a year, according to the most recent preliminary CDC data. While the economic pain of the tariffs and the likely resulting recession would be bad enough, they are the wrong medicine for stopping drug deaths, and might just make them worse. A worse economy will only spur more drug use, increasing the demand that draws easy-to-make, deadly fentanyl into the U.S., and kills so many people.

摘抄:And fentanyl in the illicit drug market, sourced from criminal cartels in Mexico, killed the majority of those people. (Canada is almost a nonentity in the fentanyl trade.) So pressuring Mexico to somehow stop these cartels from shipping fentanyl to the U.S. with tariffs might, at first blush, sound like a solution.

摘抄:The total amount of fentanyl consumed in the U.S. in 2021 was less than 10 metric tons, within a tractor-trailer load. The U.S. has seized more smuggled eggs than fentanyl at its borders since October. The cartels don’t need to make much fentanyl to make selling it highly profitable. Leaving aside Trump’s foreign-aid freeze stopping international anti-fentanyl policing efforts in Mexico, tariffs that hurt that nation’s economy will only make selling fentanyl look more attractive as a business there.

摘抄:Biochemistry explains why there will always be a market. Roughly nine million people in the U.S. misuse opioids, according to federal data, either injected or in pills, with fentanyl now thoroughly flooding the illicit market. Many are physically dependent on opioids, a widespread common effect of regular use. Fail to get a fix, in this case, and you can suffer withdrawal symptoms that, untreated, often cause horrible flulike symptoms and soul-crushing despair. Tariffs or no, people will pay to avoid withdrawal.

摘抄:The problem is bigger than fentanyl and its derivatives. There is something more deeply wrong with the U.S. that makes so many people, often ones living in poverty with mental illness or with histories of abuse, turn to illicit drug use. “[W]e are frankly unwilling to fix the economic cruelty that drives and keeps people locked in dangerous drug use,” as drug policy writer Zachary Siegel wrote last year in Scientific American.

摘抄:Demand from the U.S., rather than supply from elsewhere, whether Colombia for cocaine or Mexico for methamphetamines and illicit opioids, is the real problem. Our justice system and politicians misunderstanding this drove the “war on drugs,” which tried to militarize away illicit drug use. This has been a catastrophic failure acknowledged across the political spectrum, from the United Nations to the Cato Institute. Yet many Americans remain behind bars, whether in federal or state prisons, for becoming dependent on a chemical that alters their bodies.

摘抄:It may be simpler to blame Mexico for drug overdose deaths, rather than ourselves. But it’s a mistake. Instead of bombing Mexico, we should make medications and treatment beds for opioid use disorder more freely available, especially in prisons, where people are most at risk. Only one third of U.S. outpatient mental health facilities offer medications to treat opioid addiction, which is a scandal. The decline in overdose deaths that started last year under the Biden administration’s treatment-friendly outlook, argues policies along those lines, and ones producing a historically good jobs market, are what our leaders should pursue. The momentum of that decline, we can only hope, will continue to lead to fewer deaths nationwide.

从「政府黑客」到「囤比特币」,白宫加密峰会5个闭门提议一览

摘要:本文总结了 3 月 7 日白宫加密货币峰会的主要内容,提出了多个政策建议。前 CFTC 主席詹卡洛建议恢复 200 年前的「私人武装船只」概念,让政府授权黑客对抗外国网络攻击,迈克尔·塞勒主张美国应买下比特币供应量的 5% -25% ,直接做「超级大户」,Paradigm 的马特·黄则为 Tornado Cash 开发者发声,Tenev 推动金融资产代币化。

摘抄:原文标题: 5 Ideas Pitched at the White House Crypto Summit Behind Closed Doors
原文作者:Veronica Irwin,白宫作者
原文编译:zhouzhou,BlockBeats

摘抄:前 CFTC 主席克里斯·詹卡洛是特朗普第一任期内唯一参加峰会的代表,他建议美国政府恢复「私人武装船只」法案(Letters of Marque and Reprisal),有效地通过私营公司代表美国政府对外国对手进行黑客攻击,正如詹卡洛在 Unchained 中所解释的那样。这些公司在法案中被称为「私人武装船只」,将获得美国政府的许可,以采取行动没收外国对手的财产,例如被朝鲜国家资助的黑客团体 Lazarus 盗走的超过 60 亿美元资金。

摘抄:迈克尔·塞勒在峰会期间提议美国应购买更多的比特币——而且是大量的比特币。正如 CoinDesk 首次报道的那样,塞勒向与会者表示,他希望美国在未来 20 年内收购比特币总供应量的 5% 到 25% ,即约 1, 050, 000 到 5, 250, 000 个比特币。目前,这么多比特币的价值在 830 亿美元到 4170 亿美元之间。
塞勒的提议显然比参议员卢米斯最近重新提出的《比特币法案》更为雄心勃勃,该法案建议美国收购 100 万个比特币,约占总供应量的 5% ,时间跨度与塞勒的提案相同。在上一届国会中,卢米斯努力推动《比特币法案》通过委员会审议,除了因国会两党分裂外,共和党内部的支持也不够强烈。政府收购比特币的提议也遭到批评,认为这与比特币创建背后的自由主义理念相违背,同时拥有如此大比例供应量的单一实体将导致更加集中的局面。
法律专家表示,若美国政府使用联邦资金购买比特币(而非采用预算中性策略,正如总统在其行政命令中承诺建立储备基金所言),可能需要国会批准,因为根据宪法,国会掌握财政支出权——尽管一些比特币倡导组织已草拟潜在的行政命令,表面上识别出可能的漏洞,允许行政部门有权采取此类行动。
根据 CoinDesk 的报道和社交媒体上发布的塞勒笔记照片,他还提议将加密货币分为四类:由特定发行者支持并用于资本创造的代币、由证券和商品支持的代币、货币,以及用于资本保值的代币。他表示,采用这一分类法有助于解决不同类型数字资产应该如何监管的法律不确定性问题。

摘抄:贝利在峰会上利用自己的时间,鼓励白宫尽可能使用各种手段来收购更多比特币。首先,贝利要求白宫的加密团队推动通过《比特币法案》,这是卢米斯提出的立法,旨在让美国在未来 20 年内购买 100 万个比特币。贝利表示,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这将把战略性比特币储备纳入联邦法律,而这一法律不容易被下一个总统政府推翻,即使新政府对比特币的价值有不同的看法。
贝利还告诉与会者,他认为政府需要「紧急」地积累比特币,以便与其他已经购买比特币的国家竞争,如萨尔瓦多和不丹,以及他预期在特朗普本月签署行政命令后,其他地方也会进行的比特币收购。例如,德国、巴西和波兰的政治家正在考虑建立比特币储备。他甚至提出了美国政府与比特币矿工建立公私合作伙伴关系的可能性,提供水力发电的访问权,以换取比特币矿工为战略比特币储备做出贡献。
第三,贝利建议美国利用战略比特币储备,在未来发行比特币支持的国债。他的理由是,部分由比特币等升值资产支持的债务,可能会降低美国政府所需支付的利息。

【侦查冰】喜欢恶搞历史人物的日本人,为何却无法接受弥助“上桌”?

摘要:育碧新作《刺客信条:影》将黑人弥助设定为主角,引发日本玩家强烈不满,认为其篡改历史。 其实日本游戏长期以来对战国人物有诸多改编,但此次争议源于西方,特别是洛克利等学者对弥助的过度解读和虚构,将其塑造为“黑武士”,并被西方媒体广泛接受。 这种对弥助的歪曲认知,与“黑人的命也是命”运动相结合,最终导致《刺客信条:影》引发巨大争议,凸显了历史解释权的冲突。

《影》的主角:武士“弥助”和刺客“滕林奈绪江”

摘抄:作为一个旁观吃瓜的中国普通玩家,除了感慨育碧为了迎合政治正确的风潮,强行在东方游戏里搞黑人主角,终于把自己给玩脱了之余,不知道大家是否跟我一样产生了些许疑惑:按理说魔改自家历史人物,这不是日本开发者们的拿手好戏吗?从《战国无双》,《战国BASARA》,《战国兰斯》…哪个也没少拿历史人物整活。何况无论是更早的《信长之野望5》、还是前些年的《仁王》,《战国无双5》这些日本人自己做的游戏中,也都有弥助的登场。在《仁王》中,弥助是以“漆黑武士”之名登场的,被描绘为一心希望能复活信长的忠臣。而这样的改编却并未引发那么大的争议。

摘抄:有的,兄弟,这确实是有的。16世纪中叶,欧洲航海家与传教士陆续抵达日本,他们留下的信件记录成为窥探这一时期日本社会状况的珍贵记录。1546年,葡萄牙航海家豪尔赫·阿尔瓦雷斯带黑奴航行至日本时,当地百姓反应热烈。他在《日本报告》中写道:“日本人钟爱于有色人种,特别是黑人,甚至不惜专程赶路来看他们,还会对他们盛情招待。”
几十年后的1581年,葡萄牙传教士路易斯·弗罗伊斯(Luís Fróis)在信中则记录了另一个更夸张的场面——当他们前往京都觐见织田信长时,因有黑人同行而遭到民众围观,人们会为了争夺前排观看的资格大打出手,甚至会直接破门而入只求“一睹芳容”。这位人气堪比顶流明星的黑人,就是弥助。
据记载,织田信长喜爱新奇事物,尤其热衷于收藏洋玩意儿。当他得知城中有黑人后,立刻让传教士将其带来,并脱衣检查肤色,还召集家人一同观看。据其家臣太田牛一所著的《信长公记》和传教士梅西亚(Lourenço Mexia)的记述,这位黑人大约二十六七岁,全身黝黑如牛,健壮魁梧,力气胜过十人。由于他懂些日语,信长多次召他交谈,还派亲信带他游城。仿佛是在向臣民炫耀自己独有的“人形珍宝”。
“弥助”这个名字,在松平家忠(德川家康的家臣)日记与后世增补的尊经阁文库版《信长公记》中均有记载。文库版不向公众开放,且属二手资料,真实性尚存争议。但从公开的部分来看,其中确有提到:“此后,那名黑人得到俸禄,被赐名弥助,获赐鞘巻和私宅,随时持枪(御道具)侍奉。”
有人认为"鞘巻"就是武士刀,并以此证明弥助获封武士。然而,根据《日本国语大词典》的解释,“鞘巻”是一种无护手、刀鞘有装饰的短腰刀。是礼物而非职位证明。从"持枪侍奉"来看,弥助更像是信长的保镖,而非拥有政治地位的武士。就像如今企业家身边的保镖,虽然待遇还不错,必要时也得战斗,但不会有人把他们当公司高管。而且,据史料记载,当时连侍奉家主的“昵近侍”都能拥有姓氏,这似乎更加证明了,被直呼其名的弥助是没有武士身份的。假如他真的是一名武士,至少也该有个姓氏。
弥助追修织田信长不到一年半后,就发生了本能寺之变。据将弥助带来的传教士弗洛伊斯记载,弥助在信长死后前往织田信忠的宅邸,并奋战了很长时间,但最终在明智光秀家臣的劝说下选择投降。光秀视他为不谙世事的"南蛮",将他送回了教堂。此后,弥助便在史料中销声匿迹,历史上关于弥助的记载,其实就到此为止了。从这寥寥数笔中,根本无法证实他为信长做出过任何重要贡献,或证明其获得了武士身份。

摘抄:历史上确实有在日本被封为武士的外国人,但这件事难度相当高。《仁王》主角的历史原型人物——威廉·亚当斯不仅真实存在,还为日本引入红薯,开办西洋造船厂,促成日本与新西班牙的贸易,屡立奇功。为留住人才,德川家康赐他佩刀和封地,并赐名“三浦按针”,这才让他成为首位欧洲籍的日本武士。

威廉亚当斯(三浦按针)

摘抄:说回弥助,由于他的异国出身,外加与织田信长这位风云人物有一些交集,所以后来在日本的文艺作品中,他的故事确实被多次改编。但早期他从未以武士身份出现,更没有引发任何争议。
1968年,日本儿童文学家来栖良夫创作了首部以弥助为主角的作品《黑助》。讲述了开朗勤恳的弥助如何凭借努力成为信长的马队侍从,并与信奉基督教的老武士伴太郎八建立深厚友谊。然而,随着本能寺事变的发生,信长自刎、伴太郎八赴死,弥助虽逃过一劫被送回了南蛮寺,却也失去了一切,思乡之情在此刻涌上心头。
1970年,远藤周作的幽默讽刺小说《黑人》(黒ん坊)同样以弥助为主角的原型。尽管书中充斥着大量屎尿屁笑话与如今看来不妥的歧视性用词,但核心思想却十分深刻。故事讲述主角ツンパ(Tsunpa)因其黑人身份而在日本遭受歧视。因表演时丑态百出,而险被信长处死,死里逃生后却又被卷入到更大的政治阴谋中。故事中所有善良的人最终都死掉了,反而是反派们笑到最后。
这两部昭和时代的小说都是虚构文学,通过黑人主角的纯朴善良与部分丑恶的日本人形成对比。日本二战战败后,这种讽刺性的批判思潮曾广为流行,因此这两部作品被认为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最重要的是,主角弥助始终是“小人物”,他无法左右日本的政局发展。
对于弥助的定位,日本的文艺创作者们在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有着一定的默契,那就是可以加点戏,但并非武士,而是一个忠心的侍从。

摘抄:2013年的非裔美国人历史月(2月),驻日美军的岩国基地发布了一篇配有弥助画像的文章,名为《弥助的传说》。文中添油加醋了大量缺乏史料依据的事情,比如,弥助与织田家族一起吃饭,信长特批弥助在战场上穿戴武士盔甲,并率先提出弥助是“第一位非洲武士”的说法,试图塑造"底层黑人在日本实现阶级跃迁"的励志形象。文中的配图,成为了弥助形象在西方世界传播的起点。
当然,给弥助加戏这件事儿,日本人自己也在干。2013年6月,日本TBS电视台的娱乐节目《发现世界不可思议》,做了一个关于弥助的节目,这个节目的形式类似于我们小时候看的《正大综艺》,主持人会去全球各地拍摄一些素材让观众长见识。他们尝试溯源弥助的家乡,由于弥助是被葡萄牙传教士带到日本的,所以他们跑到了当年是葡萄牙殖民地的莫桑比克。节目组在莫桑比克找到一个与弥助名字发音相似的黑人,于是大胆推测弥助可能来自那里,还让那名黑人穿上武士的衣服cos了一下。
另外,节目还报道了一个相当不靠谱的人,据自称织田信长第43代后裔的西山武所说,弥助在信长自刎后带走其首级,让人制作了"死亡面具",作为“御霊”代代相传,如今被收藏在他自己的私立博物馆中。后来在2014年,TBS在另一档节目中展示了西山武所谓的"信长死亡面具真品"。但看其粗制滥造的程度,可信度几乎为零。毕竟,对于织田信长这样的重要历史人物,倘若真有面具留下,早就被日本人视为国宝放到国家博物馆里了。这个面具的可信度,跟世界各地出现的“外星人尸骨”差不多。何况这位西山馆长所谓的祖先“织田秀朝”在正史上压根查无此人,族谱都是他们自己编的。这一切,只不过是给自己的博物馆搞的噱头罢了。而《发现世界不可思议》本来就是个娱乐节目,严谨性弱些倒也无所谓。然而,这个节目后来反倒成了西方媒体认可弥助贡献的史料佐证,多少有点难绷了。

弥助的传说

摘抄:2013年7月,延续至今的社会运动“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兴起,让黑人的权益和身份认同得到了大幅强化。这件事简单来说是,2012年,美国的一名非裔青年崔温·马丁在争执中被枪杀,杀人的乔治·齐默尔曼在2013年7月被陪审团认定为自卫后无罪释放,这引发了大规模的抗议和游行。随之而来的是,在整个美国社会范围内,提升了对黑人处境的关注,尤其是在文化领域,对于黑人的形象塑造也变得更加正面。
而弥助作为"日本黑人"的典型,在这场运动中地位和关注度都有了明显提升。从2014年起,Quora、Reddit等英文论坛上关于"非洲武士Yasuke"的讨论激增,以讹传讹的说法层出不穷。有人斩钉截铁地声称弥助被授予了武士头衔,甚至有人认为弥助没作为可用角色出现在《战国无双》中是一种不公平的表现。更有人预言,弥助的故事马上就会被改编成好莱坞大片。短短一年时间,弥助就从一个史料极少、面目模糊的小人物,摇身一变成了西方一些人心目中,在日本叱咤风云的“黑武士”。
在这一波造神弥助运动中,有一个叫托马斯·洛克利(Thomas Lockley)的人扮演了推波助澜的角色,为西方关于弥助的理解注入了大量的干扰性错误信息。
洛克利是英国人(后来入了日本籍),大学和硕士学的是英语教学,后来他来到日本当英语老师,13年后成为日本大学(一所位于东京的私立大学)法学部的助理教授,并在19年成为了副教授,负责英语教学而非历史研究。他于2016年在校内的一个论文集上发表了文章《信长非洲家臣弥助的故事》,随后在2017年出版日文“传记”《信长与弥助:本能寺之变中幸存的黑侍》。2019年推出英文版时,还同步出版了他与一名日本人合著的以弥助为主角的小说《弥助:传奇非洲武士的真实故事》。弥助传记一经出版便遭到日本民众的质疑,在日本亚马逊的评分仅2.7。
这位不爱英语爱历史的副教授,通过预设立场的想象,“补全"了日本人几百年来未能确证的弥助生平。他提出的观点包括:弥助可能是南苏丹丁卡人,曾被抓为奴隶士兵,先后为印度皇室和耶稣会工作,因接受过军事训练而武力高强且忠诚。
英文小说版的介绍中更是写到,弥助到过中国,会多国语言,在日本被当作传说中黑皮肤的佛的化身,最终跻身日本社会上层。

洛克利关于弥助的著作

摘抄:他在英文版中使用了同时对应日文中"侍"与"武士"两个概念的英文单词"Samurai”,但实际上二者在日本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区别。“侍”如今被广泛用于指代“武士”,但在日本战国时代,像“若党”这种地位很低的武士仆人也被归为"侍"(也是战备人员),只有少数等级较高的侍才能拥有部分武士权限。洛克利称"Samurai"在当时只是职业而非阶级的说法,并不能算是错误的,但真实情况应该是“侍”是职业,而“武士”则是一种等级身份,二者截然不同。而在西方读者看来的感觉就是,“武士谁都能当,所以弥助当上很合理”。
此外,洛克利的书中的一些观点还存在低级错误——比如他认为《信长公记》文库版所写的“ハ号弥助”是信长给弥助起的日洋混合名。但实际上,这个词组在古日文中就是"名为弥助"的意思。
再比如,他还"望文生义"地声称群马县古文书中的"黒方"可能是弥助后代,但词典中明确记载了这只是一种香料,群马县后来还专门就此事进行了辟谣。在采访中,洛克利经常使用“虽然没有记载,但据说……”这样的表达,还散布了不少谣言,诸如“信长可能相信弥助是大黑天”,“弥助在安土城东北部有宅邸,还有织田的家纹,被称为殿”,“信长让弥助担任介错人,并让他把自己的头颅和刀交给后人”。
更加离谱的是,洛克利甚至对织田信长的性取向,以及他是否与弥助发生过关系展开了想象。他宣称"森兰丸与织田信长是伟大的爱情",还暗示:“即便(弥助和织田信长发生关系)这种事是公开的常识,也没有传教士或者日本官方史料会记录。”
洛克利的学术不严谨还体现在对史料的篡改上。他将"脱衣检查肤色"添油加醋成"给弥助清洗身体检查",甚至连史料有记载的内容都出错,松平家忠记载弥助身高"六尺二分"(182cm)被错写为"六尺二寸"(188cm)。更过分的是,洛克利自2015年起就在篡改"弥助"的维基词条,添加大量虚构信息,参考文献竟直接引用自己当时还在"印刷中"的著作。更讽刺的是,素有“当今世界最权威”之称的《大英百科全书》在建立弥助词条时,竟邀请了洛克利作为专家进行编纂。
即便如此漏洞百出,但在西方媒体的眼中,由洛克利一手构建的“弥助传奇”却成了西方人眼中的正史。其著作被当作学术成果普遍引用,比如21年《今日美国》的Fact-Check专栏就引用了他的学术成果,然后对“日本曾有黑人武士弥助”这个说法核实为“真”。

洛克利篡改维基百科的记录

摘抄:了解了这些背景,大家应该能理解为何日本人对于由西方人来操刀弥助故事的改编如此敏感了吧。说到底,日本人自己不论怎么改弥助,创作者都很清楚实际上弥助是信长身边一个并不起眼的小人物。突出他的忠心护主来让信长的故事更富传奇色彩,大家是能够接受的, 即便是做一定的戏剧化处理,比如《仁王1》里让弥助穿着武士铠甲和玩家扮演的亚当斯来个黑白武士对决,也没问题。
但欧美人对于弥助的了解却是严重失真的。在洛克利为首的一些西方学者的脑补和臆测之下,部分二创被认定为“正史”,而再以这种“正史”为基础去做文艺创作,当然就让日本人无法接受了。

摘抄:2024年3月,一位黑人历史和种族问题的研究者在质问《幕府将军》为什么没有黑人的文章中提出,日本有一句老话叫“勇敢的武士需要黑人血统”(勇敢な侍には黒人の血が必要だ)。此言一出,立马遭到日本网民炮轰,表示根本没有这种说法。就连西方网民都觉得编出这种话来实在太离谱。

很经典的“你查不到不等于没有”的话术

摘抄:所以,《刺客信条:影》的首曝引起日本玩家强烈不满并非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持续了十多年,日本和西方关于弥助定位分歧的总爆发。事实上,日本并非刺客信条系列的主要销售地区,IP最近的几部作品《幻景》、《英灵殿》、《奥德赛》在Steam上的日语评价占比分别仅有0.28%、0.53%和0.32%。作为参照,中文评价的占比则是11.62%、14.73%和34.57%。
可以说,本来日本玩家对《刺客信条》没太大兴趣,但涉及到弥助,他们的气可就不打一处来了。游戏可以不买,骂街是一定要骂的。说白了,这事往大了说,是日本历史的解释权到底该在日本人手里还是西方人手里的关键问题。
另一方面,对于西方玩家来说,在日本战国时期扮演一个黑人,又何尝不是个破坏沉浸感的设定?日本战国还有很多传奇人物可以去扮演。有了女忍者奈绪江,完全可以再来个男剑士,比如上泉信纲、柳生宗严,这样战国时代的剑士大家。如果要描写一些经历更丰富精彩的人物,那为何不可以是前田庆次这样的文武双绝的倾奇者呢?除了制作组想要迎合政治风气,讨好BLM运动的支持者,玩家们确实很难找到选弥助当主角的充足理由。

摘抄:所以说,认为《刺客信条:影》只是因为用黑人做主角,就被反DEI人士所抵制,这个说法是完全错误的。真实的情况是,育碧确实在考据的时候出现了很严重的问题,在仅参考英语资料的情况下,对弥助这个人的历史定位产生了相当大的误解。这是工作上的严重错误,是不能用“我们这么做是为了保证文艺作品多样性”来当挡箭牌的。我想,这也是为何育碧必须让游戏额外跳票几个月来对很多内容做改造的根本原因,不然事态真的会朝着外交纠纷的方向滑去。
这事的责任真要论起来,肯定是以洛克利为代表的,搞伪史来污染信息的学者担最大的责任,但一向以对历史考究著称的《刺客信条》团队,出现这样的失察也是相当不应该的。其实最简单能避免出问题的办法,就是找日本本土背景的团队来给游戏剧本和各种文化细节好好做监修。比如,同样是日本题材,由美国团队SuckerPunch制作的《对马岛之魂》,在考据方面就极其谨慎,他们与索尼娱乐日本工作室保持了紧密的沟通,根据Fami通对SIE日本的采访。从小道具的建模到登场人物名字、服装细节方面,美日两个团队都要一起商量,不确定的就去问专家,当然问的是日本专家,而不是洛克利那样的伪专家。《对马岛之魂》做蒙日战争这样鲜有电子游戏涉及的题材,都需要做到这个程度,那对于日本战国这种日本玩家早就见得多了的题材,育碧完全应该更加小心地处理,但也许是因为信息茧房,也许是因为剧本团队一意孤行,最终的结果完全是灾难性的。

艺术开卷|从散佚信札中读画外的王时敏

摘要:明末清初画家王时敏,不仅是绘画大师,更是太仓王氏家族的重要支柱。新书《画外:王时敏散佚信札考释》辑录其近九十封书信,展现了他作为家族领袖、官员、文人的另一面。信札内容涵盖家事、仕途、艺文交流等,展现其忧患意识和对家族兴旺的责任感,补充了对其生平的了解,也提供了明清社会及文人生活的重要史料。

摘抄:王时敏(1592—1680)是明末清初绘画史上的一位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其师从董其昌,且家富收藏,遍摹宋元名迹。在画家身份之外,王时敏又是怎样的人呢?近日,学者万新华所著的《画外 : 王时敏散佚信札考释》由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该书汇辑王时敏近九十通散佚书信进行释读。作为难得的文字实迹,这些信札蕴含着种种丰富的信息,对于人们理解王时敏其人其艺乃至明末清初文人仕途、艺文交流的方式等皆具有意义。

摘抄:首先强调,王时敏是太仓王氏家族承上启下的转捩性人物。太仓王家系出山西太原,南迁江左,自明代中期以来渐成显族。高祖王涌(?—1559)经营得法,家业兴起。曾祖王梦祥(1515—1582)业儒好文,传王锡爵(1534—1611)、王鼎爵(1536—1585)昆仲。王锡爵榜眼及第,后高居首辅,虽未创建一番丰功伟业,但其人品向来备受肯定;王鼎爵官至河南按察司提学副使,惜中年而逝。王锡爵得子王衡(1561—1609),官翰林院编修,中年而逝;而王鼎爵传子王术而早夭;王衡有王鸣虞、王赓虞、王赞虞三子,但王鸣虞、王赓虞未及成年而殇,王赞虞十二岁更名时敏,两支并一,家族使命重大。
几年来,两位兄长先后早逝,父亲、祖父又在他十八、九岁时相继离世,年轻的王时敏在家运孤危之际独身当户,在祖荫之下义无反顾地走向仕途,奔波于错综复杂的官场,着力经营起王家的家族事业。在王时敏看来,光大家族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摘抄:也正是这种强烈的家族意识,使得王时敏面对清兵临下时在全面权衡之后于“杀戮与投降”之间艰难地选择了后者:
太常公遭明思宗之变,国祚已斩,宗社为屋,清军南征,将至太仓,郡人仓皇奔走。吴梅村与太常商议曰:拒之百姓屠戮,迎之有负先帝之恩,终无万全之策。太常筹画数昼夜,又与郡绅集议明伦堂,众以太原为明之旧臣,代有显贵,咸以太常为进退。太常知时势之不可回,涕泣语众曰:“余固大臣之后,死已恨晚。嘉定屠城,前车之鉴。吾宁失一人之节,以救阖城百姓。”梅村相与大哭,声震数里。议遂定,而清军已至,遂与父老出城迎降,至今西门吊桥,颜公迎恩。
诚如赖惠敏所言:“当政权转换时,士人到底要为自己争得千载声名?或为子孙铺下平坦仕途?的确是一大抉择。不过整体而言,选择降清者多,当遗民者少。那是因为士绅在家族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且干系整个家族枯荣。”王时敏的抉择,应该是经深思熟虑的。

图3 付子挺、揆家书 1635年12月2日 纸本行书,28cm×13.1—14.2cm

摘抄:如今,王时敏传世信札,大致有三个面向:其一,有被辑录于《王烟客先生集》之“尺牍”,凡二卷共九十八通,多与官员故旧往来之函,除了一般的寒暄问候,近半有所请求,或为子甥科举仕业,或为地方弊政等,成为考察王时敏交游酬酢、文人故实以及明清易祚政治情势的重要史料;其二,留有家书传世,乃康熙五年(1666)致五子王抃十通,所论关涉当时掌故、文人事迹,后编成《西庐家书》一卷,光绪三十二年(1906)影印以来传播甚广;其三,王时敏晚年与王翚关系密切,文字传递,约有三十余通,咸丰七年(1857)来青阁重刊于《清晖堂同人尺牍汇存》,又收于邓氏风雨楼重镌《清晖阁赠贻尺牍》,多是笔墨应酬、艺文趣事之片断。2005年,古书画鉴藏界又新现王时敏致王翚信札墨迹七通,虽有一二已入《清晖阁赠贻尺牍》,仍不失为难得的文献资料。2016年5月,毛小庆先生蒐集、整理、点校《王时敏集》,以上种种悉数收录,为人们提供了一份王时敏信札的大荟萃。

The Secret Life of LA’s Small Museums

摘要:洛杉矶的文化活力不仅体现在大型博物馆,更在于众多小型、独特且鲜为人知的博物馆。Todd Lerew的新书《Also on View》介绍了大洛杉矶地区750多家博物馆,涵盖各社区、主题,甚至设在餐馆、停车场等不同地点。这些博物馆不仅展现洛杉矶多元文化,也反映了个人收藏爱好和社区历史,例如关注亚美尼亚文化、非裔美国人历史、以及当地自然环境和交通工具的博物馆,有些博物馆正在积极反思其过往的收集方式,并努力与社区合作。这本书强调了这些小型博物馆在洛杉矶文化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它们与大型机构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洛杉矶丰富的文化景观。

Karen Collins and Eddie Lewis in their living room, which doubles as Karen’s workshop, at the African American Miniature Museum (all photos by and courtesy Ryan Schude)

摘抄:Los Angeles has cemented its status as a global art capital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with the arrival of several new museums, not to mention the 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s long-awaited expansion. In Also on View: Unique and Unexpected Museums of Greater Los Angeles (2024), Todd Lerew argues that the region’s cultural strength lies not only in these high-profile cultural institutions but also in our local, offbeat, and often under-recognized museums. Indeed, by Lerew’s count, greater LA has more than 750 museums (which the author has chronicled at everymuseum.la), more than any other American city and on par with art hubs like London and Paris. As he writes in the book’s forward: “The commercial art market, and the presence and activities of mainstream museums, can often be misconstrued as standing in for culture more broadly.”

摘抄:Lerew also visits other organizations focusing on the region’s physical environment, including the Valley Relics Museum, a pop-culture wonderland of neon signs and ephemera filling two hangars at the Van Nuys airport; the Street Light Museum, which features some of the more than four hundred different lamp designs that illuminate the city’s streets; and the Southern California Railway Museum, which houses the largest extant collection of Pacific Electric Red Car trolleys, “the world’s largest electric railway transit system in the 1920s” that spread throughout LA before the rise of the automobile. Notably, it was Henry Huntington — whose former home and art collection form the core of the Huntington Library, Art Museum, and Botanical Gardens — who owned LA’s streetcar system, just one of several connecting threads between cultural institutions across the city.

摘抄:Lerew names “the most unique and underrated museum in Southern California,” though, as the Antelope Valley Indian Museum State Historic Park, which confronts its own contentious history of collecting. The museum began with Native artifacts collected by artist Howard Arden Edwards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through plunderous means that were all too common at the time, such as grave robbing. Recently, however, the museum has started to reconsider how to address this legacy. In 2023, it began repatriating objects to the San Nicolas, San Miguel, and San Clemente Islands, with plans to consult with local tribes on the creation of new exhibits.

摘抄:Also on View: Unique and Unexpected Museums of Greater Los Angeles (2024) by Todd Lerew with photography by Ryan Schude is published by Angel City Press at the Los Angeles Public Library and is available online and through independent booksellers.

’80s boards at the Skateboarding Hall of Fame & Museum

Through a Glass Lushly: Michalina Janoszanka’s Reverse Paintings (ca. 1920s)

摘要:米哈利娜·雅诺尚卡约20世纪20年代创作的玻璃反向画,以其绚丽多彩的自然景象而闻名,长期以来却鲜为人知。

摘抄:Michalina Janoszanka (1889–1952) is an artist better known for her role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canvas, as the muse and mentee of famed Polish painter Jacek Malczewski (1854–1929). She posed for countless symbolist paintings, appearing alone, alongside Malczewski in double-portraits, among satyrs, and as Medusa. However, Janoszanka was more than a muse. She was also an artist in her own right. Trained in Kraków and Vienna, she became a strong oil painter. Her themes were traditional: portraits, still lifes, and religious scenes. But what most captured her mentor’s excitement, not to mention the attention of the Young Poland modernist art movement, was something else: the surreal, kaleidoscopic landscapes she painted directly onto glass.

摘抄:Reverse painting, achieved by building up layers of pigment onto the backside of a pane of glass, has a long history. Having spread as far as China from its birthplace in fifteenth-century Italy, the technique was favored in Eastern Europe for devotional images and icons. These paintings could be produced quickly and cheaply, and “had the added attraction of reflecting the scant light in the dark rooms of the peasant homes”, writes scholar Phyllis Granoff. For all their strengths, however, reverse painting was not counted among European fine art. By Janoszanka’s time, the medium was firmly in the realm of folk art.

摘抄:What Michalina did with reverse painting was entirely distinct from the stiff religious imagery of traditional Polish glass painting. Brilliant gem tones and metallic lines frame her subjects — lush flowers and trees, stylized birds and frogs — in shadowy landscapes. She achieves textures and tones that call to mind other mediums. Dense linework becomes lace-like butterfly wings. In Winter, swirled, watercolor blues form a marbled field reminiscent of stained glass. At the birds’ breasts, Janoszanka leaves visible brush strokes, evoking individual feathers. Butterfly juxtaposes traditional flower patterns — simplified, geometric — with life-like dry leaves. The result is whimsical and stylized, but not childish. In Spring, where Janoszanka sets glowing trees against an exploding coral sky, the effect is plainly psychedelic.

摘抄:Across the Atlantic, reverse painting’s heyday had come and gone by the early 1900s. By layering not just paint but also crumpled metal foil over glass, American “tinsel painting” had stretched the limits of technique — but the medium, adopted mainly by middle-class women, was viewed as “feminine”. The craft had come to be seen as hackneyed and outdated, a Victorian throwback, and the twentieth century saw many such paintings “cracked and broken and thrown away”, writes curator Karli Wurzelbacher. But at that very moment, modernist painters began experimenting with the old technique. Artists like Marsden Hartley (1877–1943) and Rebecca Salsbury James (1891–1968) expanded on the traditional themes (flowers, still life, birds) and pushed reverse painting in novel directions: new color palettes, new approaches to line and space, new abstractions. These American experiments, beginning in the 1910s, coincided with Janoszanka’s work in Poland.

Michalina Janoszanka, Wiosna (Spring), ca. 1920s

Michalina Janoszanka, Zima (Winter), ca. 1920s

Michalina Janoszanka, Motyl (Butterfly), ca. 1920s

Michalina Janoszanka, Rajski ptak (Bird of paradise), ca. 1920s

现场丨 庞贝最后一日:VR感受维苏威火山爆发瞬间

摘要:北京举办“庞贝古城:最后一日”沉浸式展览,运用VR等技术,让观众体验维苏威火山爆发瞬间及庞贝古城的日常生活,包括建筑、饮食、教育等,展览结合考古发现和史料,展现古罗马文明的繁荣与毁灭,引发对文明和人类韧性的思考。

離不開,只能忍?走進緊鄰空汙違規工廠的國中小,看見一群被迫與「髒鄰居」生活之苦學童

摘要:台灣許多國中小鄰近曾因空汙受罰的工廠,學童被迫在惡劣空氣環境下上學。儘管官方數據顯示空氣良好,但異味等未納入監測,導致問題被掩蓋。弱勢家庭兒童受影響最深,凸顯空汙監測的侷限及社會不公。

繁华遍地——从晚明朱守城墓文物看当时市民生活

摘要:晚明江南城市繁荣,市民生活丰富多彩。上海朱守城家族墓出土文物展现了当时市民的物质生活,包括精美的文房用具、折扇等。朱守城为富农,而非文人,其墓葬反映了当时中产阶级对时尚物品的追求,以及织染技术进步对衣食住行带来的影响。 文人对紫檀等材质的评价也随时代变迁而改变,反映了社会风俗的变化。墓中文物体现了晚明海内外商品交流,以及工匠地位的提升。

摘抄: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艺术系与上海博物馆合办的大型展览“浮世清音——晚明江南艺术与文化”于2025年3月21日至7月20日在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展出。该展览筹备多年,意在透过360余件来自海内外多家艺术机构和重要个人的珍贵收藏,从物质、思想、艺术三个层面,展现晚明这个独特时代的艺文风貌。本文结合“浮世清音——晚明江南艺术与文化”特展,为作者以1966年在上海宝山区顾村镇朱家巷发现的朱守城家族墓出土文物为切入点,探究晚明生产的精致工艺品,与当时市民主要的营生方式、工业技术发展、物质生活环境变化以及社会文化观念转移之间的关系。

摘抄:十六世纪中期,江南城市工商业空前畅旺。尤其隆庆元年(1567)明廷解除海禁后,中国成为当时全球海上贸易体系的一部分,各国商船纷纷来华购买土产,大量白银从日本、南美洲等地经此流入中国,令苏州、杭州、松江等江南主要城市──生丝、丝织品、棉布等大宗商品的生产地和集散地──加倍兴盛。江南地区此时不但本地产物和新奇的舶来品供应源源不绝,日用品和奢侈品更益趋精致考究。城市繁华,吸引了各色各样的人前来寻找治生和发展的机会。清初,张岱回忆晚明苏州的中秋夜,虎丘山上挤满本地人和侨居的商旅、士人、乐工、名妓、帮闲、奴仆等。这些身份职业各异的城市居民,亦即“市民”,正是晚明城市繁华生活的主要群体。
晚明江南市民构成复杂,各人拥有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地位可以有很大差异。虽然如此,市民之间仍有两个普遍特点:一,政治、军事、经济实力上,他们远逊于贵族、藩王、勋戚、中官、功臣家族这类自皇权延伸的群体。由于缺乏皇室庇荫,他们无可避免要自谋生计或经营家业,只不过明代家事管理之责经常委诸妇女,故士人往往自称“不事生产”。二,明代中期以后,朝廷无力控制之下,社会规范越发松弛,阶层流动逐渐普遍。此一社会现象,学界已有充分讨论。而个人的社会身份,在家世以外,还取决于个人的经济和文化资本的多寡,而累积的文化资本和社会地位,又对往后所能进一步获得的经济资本及其他社会资源(如人脉)有影响,各项因素互为作用。汲汲于经营自身的文化生活和社会身份,因此亦是江南市民的普遍特点。“而雅俗之分,在于古玩之有无,故不惜重值,争而收入”(吴其贞《书画记》卷二)。个人拥有的器物,尤其是古今工艺和书画作品,皆为个人文化内涵和社会身份的外显指标,故深受重视。如何治生、如何使用器物、如何建立社会地位等问题环环相扣,正是晚明江南不少市民的关注所在。

摘抄:本文收录于图录《浮世清音——晚明江南艺术与文化》,原标题为<繁华遍地——晚明江南城市中层市民的生活>

张德政读《大象的踪迹》|人象关系背后的生态文明之思

摘要:本书《大象的踪迹》探讨人象关系及生态文明。作者以多物种民族志视角,讲述大象与人类互动历史,批评西方中心论视角下对人象关系的解读,指出其忽略了东方特别是中国丰富的象文化和人象共存模式。文章对书中部分观点提出质疑,认为需更全面客观地理解人象关系,并从野象、家象、流浪象等视角分析大象生存策略,强调生态伦理及环境正义的重要性,建议通过生态补偿等机制,协调人象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大象的踪迹》,[美] 奈杰尔·罗斯菲尔斯著,陈珏译,光启书局2025年1月版,332页,89.00元

摘抄:《大象的踪迹》(Elephant Trails)是资深动物史学者奈杰尔·罗斯菲尔斯(Nigel Rothfels)的作品,通过“盲人摸象”“大象坟墓”等许多生动翔实的传说和历史故事向读者介绍了大象,并通过回溯这些传说的历史来源与实际情况的差异,批判性地看待人类对大象的诸多看法。透过大象的踪迹,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许多大象与人类世界接触的故事,更能引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动物们如何在人类主导的生存环境中的适应,交织出与人类文化相互影响的历程,为读者从多物种民族志的角度去理解人类历史提供了很多素材。

摘抄:书中提及的大象种类非常丰富,从远古的猛犸象到现代的非洲象、亚洲象等均有涉及,不了解大象的读者可能会产生一些困惑。比如由于数据库的缺乏,作者在介绍费城动物园的非洲森林象约瑟芬时,借用野生非洲草原象姿势数据库来描述到“它鼻子的末端卷了起来,这样一个动作,还有它耳朵的位置,表明它感到不安”(47页),并注释数据库的适用性未必理想。从当代物种分类(林奈提出的双名法系统)来讲,大象不是一个种,而是一个科——象科(Elephantidae) ,现存的大象有两属三种,非洲象属和象属,其中非洲象分为非洲草原象(Loxodonta africana)和非洲森林象(Loxodonta cyclotis) 两种,象属中只有亚洲象(Elephas maximus )一种。事实上,现存的三种大象除了体型上的显著差异外,在行为、性格等方面也具有较大差异。

摘抄:一方面,由于古人对物种分类认知的局限、双命名法的提出(1753年)等原因,在许多历史记载中,不论中外都不会对大象的种类有进一步的分类,许多图画资料中的大象也会成为“亚非混血儿”,甚至是画家想象中的“象”。比如在拉菲亚战役中,托勒密四世是否真的有用象军和安提古三世作战?率领的非洲象象军到底是森林象还是草原象?我们可以根据现有知识来猜测判断。非洲草原象的体型大于亚洲象,大于非洲森林象;亚洲象更温顺更容易驯化,非洲森林象也相对温顺,可被驯化,但容易受惊,非洲草原象性情过于暴躁,很少被用于组建象军。再从战场的描述上看,托勒密的非洲象在与更大的印度象碰撞前惊慌退缩,并穿过他们身后的友军步兵队列,导致队伍混乱。如果史料记载无误,我们基本可以推断托勒密王国应该是就地驯化了相对温顺的非洲森林象作为战象,象军交战的情形也符合我们当前对大象性情的认识。
另一方面,古人以及如今的当地居民其实更在意的是实用性分类,比如《本草纲目》中将植物药分为草、谷、菜、果、木五部,日常生活中将动物分为家畜、家禽、野生动物等类别,对大象亦然。生态学中有“生活史”这一概念,是指生物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全部过程。生活史的研究不仅仅关注生物一系列与生长、发育、繁殖等过程有关的特征,更重要的是对其生存策略的探究,如何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形成对其生存环境适应的结果。如果将大象按照生活史进行分类,以是否驯化与人类生活在一起为标准,不论非洲象还是亚洲象,都可以分为野象、家象、流浪象。

摘抄:假如你是一头野象,你的生存策略会是怎样的?在描述大象赴死之地时,作者通过《阿拉伯之夜》中的传说故事讲述了大象将狩猎者辛巴达带到“象牙山”上的情境,认为大象明白人类是贪图它们的象牙,而这里的象牙辛巴达一辈子都拿不完,因此希望他不再去伤害它们。显然这些观点高估了大象的情感和认知,目前没有任何科学证据表明大象有专门的坟地和死亡前的仪式,而这些观点实际上是根植于人类文化当中的。我们在不经意间把自己融入大象的世界中,希望通过共情来理解它们,虽然我们经常会误解它们的意图。现有研究表明,非洲象的象牙平均长度已经缩短了一半。如果从多物种民族志的视角看,会讲大象为了避免因象牙而被猎杀,选择了不长象牙或者缩短象牙。事实上,这种选择可能不是大象的主动选择,而是人类狩猎的定向选择,使得没有象牙或象牙短的大象获得更高的生存概率和繁衍机会。笔者并不是想通过这些说明这种视角没有意义,反而正是这些观点的存在,使得人象关系的研究不再局限于纯粹的自然科学研究的范畴,让我们开始尊重大象、动物和自然的主体性。

1892年,人们猎取象牙的插画。

摘抄:假如你是一头家象,你的生存策略会是怎样的?作者介绍布丰在《自然通史》中写道:“它们不属于那些我们纯粹为自己的目的而养殖、消灭或繁育的天然奴隶”(69页),认为大象可以接受自身被奴役,但非常憎恶被囚困,并且为了不增加主人的财富,它们哪怕交配欲望再强烈都会加以抑制,避免它们成为被时代奴役的物种。但事实上,家象拒绝繁育、抗拒被世代奴役的理性不过是布丰自己的观点罢了,因为在作者成书的时代,动物驯化和人类的奴役都是具有争议的话题。根据笔者的研究,即使是被捕获的小象也很难被真正地驯化,成为具有生产力的家象,因为它曾经历过、自由过,只有二代象才能被更好地驯化。除此之外,家象的主人为了避免这些“野象”的后代们因为近亲繁殖而衰败,时不时还需要捕获新的野象来改良家象的基因,这与藏区牧民非常乐意他们家养的牦牛被野牦牛带走交配的道理是一样的。

摘抄:那什么样的野象是“好大象”?笔者在调研中,发现云南当地居民也会用“好”“坏”来形容野象。据Z村寨的居民描述,他们村寨附近共有两群野象,都是八头。其中一群是很早就来到这边,白天待在保护区的森林中休息,晚上来农田“偷”吃完就回到保护区了,村民过去它们也走,“感觉它们还是有点害羞,因为把苞谷偷吃了”,基本不干扰老百姓干活,这群他们称为“好象”。另一群是2024年1月左右才来的,村民在地里的时候它们一般不下来,但是只要人一走开就会马上到农田里开始吃庄稼,一旦开始吃就怎么也赶不走了,“死皮(赖皮)得很”。如果是早上来中午吃完的,还要在附近找遮荫休息,下午才走,并且是回到村寨的橡胶地和茶地里,非常干扰老百姓的生产生活,这群象他们称为“坏象”。两个象群分别选择在森林和橡胶林休息,很可能是因为象群之间的领地意识导致的,“好象”群来到此地较早,先占领了人为干扰少的保护区森林作为休息的栖息地,后来的“坏象”只能被迫选择人类活动频繁的橡胶林作为休息的栖息地,并非它们有意识地去干扰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做一群“坏象”。但通过村民的描述,我们依然可以发现不同象群大象的“赖皮”程度是不同的。或许,在人与象的关系中,并不应该用“好”与“坏”来区分,更多的是适合与否。

摘抄:一个地区的大象是否是越多越好?在社会-自然这一复合生态系统中,除了要看当地的自然环境承载量,当地的社会环境承载量或许更值得关注。当把大象和狩猎放在一起,很容易就会想到象牙贸易。作者在书中介绍到象牙的需求和象牙原产国的发展局限性共同推动着象牙市场。在象牙贸易这条扭曲的价值链上,捕猎者除了通过获取象牙在当地并没有其他生计方式,并且他们获得的利润也远不如采购商、贸易商和经销商。与许多人认知中的大象不同,野象其实是十分危险的,每年大概有600人被大象杀死,试想,谁愿意每天生活在危险当中呢?或许,在当地居民看来,将威胁他们生产生活的野象狩猎并通过象牙获取一定的报酬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即使如今非洲致力于大象的保护,严禁狩猎大象,但也有当地居民通过用香蕉引诱大象掉下悬崖摔死的方式来对抗大象对社区的干扰。在象牙价值链上,到底是谁在杀戮大象?事实上,因为承担生态责任与享受生态价值的主体存在错位,当地居民和大象其实都是受害者。或许,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分配不合理才是真正的“杀戮者”。在生态学和人类学的视角下,保护野生动物的同时要兼顾当地居民福祉,通过生态补偿等机制尽可能地实现环境正义,实现从扭曲的象牙价值链到生态的“象”价值链,才能更好地实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一理念。

特朗普政府为何解密海量肯尼迪遇刺档案?

摘要:特朗普政府解密大量肯尼迪遇刺档案,此举罕见。此举旨在打击中情局等国家安全机构权力,配合特朗普政府的“特朗普革命”,推动对外战略节制主义转型,削弱“华盛顿沼泽”的影响力。解密档案揭示了肯尼迪遇刺前后美国对古巴、越南等政策的重大转变,以及国家安全机构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挑战了沃伦委员会的结论。 解密行动具有政治动员和政治整肃目的,也反映了特朗普政府与国家安全机构的尖锐矛盾。

摘抄:基于特朗普总统1月23日签署的行政命令和《1992年约翰逊·肯尼迪总统遇刺记录法案》的法理依据,美国国家档案馆计划联合有关国会特别调查委员会,解密与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前参议员罗伯特·肯尼迪以及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遇刺事件有关的系列文件。美国东部时间3月18日上午白宫公开了约80000页、1123份与肯尼迪遇刺案有关的解密文件,相关文件全文上网,任何人均可在美国国家档案馆网站下载、浏览,此举旋即引发全美乃至全球舆论关注。

摘抄:作为一战后就以所谓“自由主义利维坦”闻名的美国,“多元化”和“公开性”一直以来是其对外战略的重要施策工具和所谓“软实力”来源,美国政府向来注重利用有目的性地适度档案解密来服务国家对外战略,塑造自身伟岸形象,但相关档案解密亦长期构成美国内部不同政治力量进行权势斗争的重要政治工具,情报制定及解密相关情报的档案解密化过程,充满“政治化”(politicalization)目的。对于后者,美国开明派政治力量和社会人士一般借助1966年国会通过的《信息自由法案》(FOIA),通过法律诉讼、依法索取等渠道引导乃至迫使有关部门解密特定领域的档案,其目的往往是为了揭示美国对外战略和国家安全战略的阴暗面,如美国海外隐蔽行动、极端残酷的核战争计划等,美国行政部门都严加审查相关档案解密请求,最终释放的解密档案往往删减严重、数量也很有限。

摘抄:长期以来,美国是政府部门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很低的所谓“小政府”国家,一战、二战此类号称洲际战争烈度的霸权转移战争根本改变了美国国家面貌,以1947年《国家安全法》为牵引,国防部、中情局、战略空军等国家安全部门迅速壮大,仅用十年时间不到便在1950年代末便成长为深刻影响世界历史和美国政治的所谓国家安全权势集团。由此美国成为发达国家中国家安全经费最巨、安全雇佣人员最多、安全研究最昌盛、安全复合体影响力最强的所谓“国家安全国家”(National Security State)。国家安全权势集团将冷战时代的美国对外战略形塑成狼奔豕突、不懂节制、左支右绌的十字军圣战状态,美国由此成长为当代罗马,相关态势引发艾森豪威尔总统不安,其著名的《告别演说》提出需要警惕国家安全权势集团日益深重的不良影响。
例如,冷战中前期的漫长岁月中,美国战略空军司令部直接否决总统在内的最高民选官员对于核战争计划需要有限化、人道化的指示,战略空军司令李梅甚至敢于在1962年10月古巴导弹危机高潮期间当着众人的面嘲笑肯尼迪怯懦如鼠;作为美国第三文官的国务卿甚至不清楚美国核战争计划的详情;战略空军及中情局敢于在古巴导弹危机美苏紧张和谈的微妙阶段,试图通过诱使苏军击落美国军机从而破坏美苏秘密和谈。凡此种种,长期以来国家安全权势集团围绕经费开支、战争计划、海外颠覆、安全战略制定等重大事项,对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改革者形成严重掣肘和威胁。譬如,基辛格和肯尼迪都是主张收缩美国海外军事存在和战略义务、讲求不同文明和平共存的战略节制主义者,他们就均被国家安全权势集团所攻讦和污名。

摘抄:以此番特朗普政府解密相关档案所直接冲击的中情局为例,其长期掌握数量颇多的私属武装力量,海量经费花销又难以全面审计,加之中情局主官不受竞争性多党政治影响而一般源于上届政府任命,这就使得中情局强化了自身根深蒂固的小圈子部门利益和部门文化,对于总统的政治忠诚程度很有限,成为势能强大的“独立王国”,就很多国家安全决策同总统及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意志爆发严重抵牾。其中突出案例便是中情局就是要在1961年1月20日肯尼迪宣誓就职之前的17日,违背新任总统意志,授意刚果(金)军阀莫伊兹·冲伯非法杀害刚果(金)民选总统帕特里斯·卢蒙巴,肯尼迪则是在6个月后通过驻联合国大使才知晓卢蒙巴已经被杀。对此,包括乔治·凯南在内的美国著名开明派政治家很早便呼吁对中情局在内的国家安全权势集团进行全面的权利限制和制度钳制,避免相关集团做大从而绑架美国的对外战略。正因为此,长期以来研究者一般将肯尼迪遇刺同中情局等国家安全权势集团相联系,将肯尼迪遇刺同所谓深层政府(Deep State)中的一部分力量旋即选择大规模升级越南战争及全球冷战相联系。
为制衡中情局,一般的总统会叠床架屋地构建新的行政单位(如总统对外情报顾问委员会)来增加自身权力、稀释中情局的权力,并对中情局高官进行窃听和提防,且弱化中情局长在内阁和国家安全委员会中的权力地位;但此次特朗普政府主动解密揭示国家安全权势集团如何涉入肯尼迪遇刺,以及肯尼迪遇刺前后美国越战战略及冷战战略巨变的相关系列档案,根本上反映出现今以特朗普总统为核心的行政最高当局,同中情局等为代表的、特朗普口中所谓“华盛顿沼泽”(Swamp)和政治建制派(Political Establishment)之间的矛盾已然不可调和,特朗普执政团队显然做好了推动美国内政外交持续重大变化的系统性战略考量,堪比1961年敢于大规模削减中情局经费、试图约束中情局非法行径的肯尼迪内阁,吊诡的是,二人也均遭遇过身份严重存疑的人士刺杀。

摘抄:第一,从战略上看,肯尼迪总统遇刺前后,白宫新旧两任政府对古巴、越南及南部非洲在内的全球南方事务的应对姿态发生根本变化。根据解密史料得知,肯尼迪在遇刺前的10月5日国家安全委员会议中,正式决策从南越撤兵1000人,拉开美国抽身越南内战事务的帷幕,相关决策在《第111号国家安全决策指令》(NSAM 111)中成为初步国策;但肯尼迪遇刺后,新任约翰逊政府即刻改变上述指令,决意为对抗所谓共产主义威胁而增兵越南。
历史研究还证明,1964年8月7日美国国会通过的授权约翰逊总统对北越使用武力的“东京湾决议案”,是由白宫春天就秘密撰写好的,而整个夏天美国海空军一直侵扰北越领海、炮击其海岸目标,执意寻衅滋事,就是要迫使北越开第一枪从而为升级战争做好准备。而8月初爆发的所谓北越鱼雷艇攻击美军侵扰北越领海的驱逐舰的相关事件,被证明纯属子虚乌有,北越鱼雷艇始终避免同美军直接交战。凡此种种,肯尼迪遇刺同美国内部相关力量选择扩大越南战争、抵御所谓共产主义威胁关联甚重。
不仅如此,肯尼迪遇刺前表现出缓和美国同古巴关系的浓烈意愿,为此他多次否决中情局为入侵古巴而制造借口(譬如“北方丛林”计划,其中包括栽赃古巴,制造古巴击落美国民航客机等突发事件),他还对中情局和相关利益集团违背其意愿而发动入侵古巴的“猪湾登陆”深感不满,接连削减中情局预算。正因为此,“刺杀”肯尼迪的“凶手”奥斯瓦尔德被塑造为苏共及古巴共产党的同情者和潜伏者,目的就是借此破坏美古关系的缓和趋势。
通过纵览3月18日特朗普政府解密的1123份档案,虽然其中仅为单页且价值有限的史料占比不少,但其中亦涉及不少肯尼迪总统1961年夏天关于推动加勒比海等地区和平和美苏战略缓和具体规划的相关史料,包括最高决策层如何将相关和平议程和战略规划发送至各主要使馆的秘密电文;同时亦解密了为数不少的肯尼迪遇刺后约翰逊政府任内中情局随后数年持续扩大侵略古巴、颠覆卡斯特罗政权的相关隐蔽行动(Covert Action)和黑色宣传(Black Propaganda)的秘密、机密文件,相关文件涉及到复杂的美古关系变化以及苏联叛逃者提供的有关苏联对古巴战略影响程度几何等重要内容。
上述档案解密思路显然是为凸显肯尼迪正因为拥抱和平、抵制国家安全权势集团的冒险行为而遭遇刺杀的。而特朗普第一任期得以自矜的外交战略遗产便包括积极缓和美朝关系、打压军方攻灭伊朗的冲动、平复俄罗斯的怨气并关切其安全焦虑,但司法部会同中情局有关力量则在特朗普胜选前后及执政初期利用“通俄门”事件向白宫严重发难,引发特朗普巨大愤慨。截至目前可以粗略发现,特朗普团队对外战略讲求节制和审慎的相关特点,同肯尼迪内阁的对外战略思路显然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故而相关史料解密是特朗普团队“托古讽今”、借助声望极高的肯尼迪总统为自身赢得合法性的一大重要举措。

摘抄:第二,从档案解密后最终呈现的文本来看,此次批量释放的1123份档案的具体内容没有遭到美国国家安全档案系统的所谓“卫生处理”和明显涂抹,呈现出不同以往的档案解密的风格,但同时解密档案所释放的核心讯息也相对有限,体现出白宫相对更多地就肯尼迪遇刺真相务虚而非务实。特朗普对外强调此批档案厚达“80000页”,显然具有噱头和夸张的意味,意在向自身信众和选举票仓宣导国家安全权势集团的不堪和丑陋,进而实现政治动员和政治整肃目的。因为即便是对于美国国防部长这样的内阁官员,美国政府都会为其编撰上千页、基于解密史料而形成的逻辑严密、自成体系的个人档案集,但美国历届政府却从未如此系统编撰条理明晰的肯尼迪总统遇刺前后史料集。特朗普政府此番解密海量且上下页并不联系、混杂一起的“档案包”,反映出白宫现主人就肯尼迪遇刺案其实仍旧不愿多言。
一般来说,虽然美国国家档案馆系统基于《信息自由法案》和公民申请,会定期解密一些重要史料,但往往越是核心的史料在最终解密之前就越是遭到行政当局的严重涂抹,很多核心讯息在解密后已经被涂白而无法看到。比如2024年拜登政府任内解密的《美国对外关系文件集:卡特政府国家安全政策卷》便在相关国家安全权势集团拖延九年后方才解密,不少核心讯息遭到删减,显著降低了史料价值。相形之下,特朗普政府此番档案解密仍旧颇具刀刃向内的“公开性”威力,是其基于档案解密和史料释放赢取政治斗争的关键抓手。从遇刺案审理及细节上看,目前学界研究发现沃伦调查组的既有结论矛盾重重,相关解密档案可以增加对官方调查结论加以质疑的有效材料支撑:相关推论包括但不限于,奥斯瓦尔德被沃伦调查委员会有意塑造成是苏共及古共的同情者;一颗子弹,造成两个人的七处伤口,不符合弹道学原理,且子弹损毁的程度不对;弹道学证据显示,总统的脖伤和胸后伤不是一枚子弹造成的,肯尼迪车队前面有枪手,枪手不只有奥斯瓦尔德一个人;枪上没有奥斯瓦尔德的指纹;在阁楼一楼遭遇奥斯瓦尔德的女职工的证言被销毁;急救肯尼迪的医生曾被联邦特工威胁;在华盛顿负责肯尼迪尸检的医生很低级,是海军初级医生,但明明华府当时有不少顶级病理学家和验尸官,却不为约翰逊政府所用;按照既有证据链条,美国绝大多数法庭及陪审团都不会判奥斯瓦尔德有罪,等等。

摘抄:基辛格认为,任何稳定的外交,都必须有一点19世纪的元素,而19世纪的世界建立在这样一个命题的基础上,那就是国家之间尽管彼此竞争,但它们的存在本身并无争议;基辛格尊奉的古典现实主义进一步强调,大国之间需要实现“务实主义的共存”(pragmatic concept of coexistence)之路,核心在于彼此间对于彼此核心利益、历史道路和文明特质予以深刻的理解与尊重。战略地看,特朗普-万斯团队当下对美国后冷战时代对外战略的重大修正,相当程度地类似于基辛格1970年代前期推动的“基辛格革命”,他们共同相信,一个大国“统治一个地方,也就控制了当地的宗教”(cuijust regio, eijus religio),他们共同排斥扩张美国模式的威尔逊十字军主义和自由理想主义外交。后世对其战略思想的全面评价还需很长时日,但讽刺的是这亦需要后人届时大量解密档案供研究者加以公允和充分地探析。凡此种种,美国在特朗普带领下此番战略节制和战略收缩所形成的系统性国际政治冲击和地缘政治外溢才刚刚起步,白宫当局借助肯尼迪遇刺档案解密所助推的各领域、各层次“特朗普革命”正加速袭来,风起于青萍之末,其深远的地缘政治影响和全球治理冲击还在集聚和酝酿。

尼安德特人可能以蛆虫为食;性行为中的刺激感由这两种分子协调控制 | 环球科学要闻

摘要:尼安德特人可能吃蛆,性刺激由两种神经递质调控。

摘抄:此前对尼安德特人骨骼化石的分析显示,其中同位素氮-15和氮-14的占比较高,这表明尼安德特人的肉食量可能比鬣狗和狮子还要大。考古遗址中屠宰的动物骨骼也进一步证实尼安德特人通过大型狩猎获取肉食的观点。但作为灵长类动物,我们人类的消化系统和代谢系统并不能处理过多的肉食,因此尼安德特人为何能吃下比现代人类更多的肉,一直都令考古学家困惑。据《科学》新闻(Science news)报道,上周在美国生物人类学家协会年会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尼安德特人可能以蛆虫为食。
研究人员在报告中指出,腐烂的肉含氮量通常比新鲜的肉更高,这可能提高了尼安德特人骨骼中的氮含量。这意味着他们并没有吃过多的肉,而是会储存或吃掉腐烂的肉。通过令三种昆虫的幼虫食用腐烂的肌肉组织,研究人员发现这些蛆虫以腐肉为食的时间越长,其体内含氮量就越高,且其增长速度远高于腐肉中含氮量的适度增加,也明显高于人类捕猎和食用的动物和鱼类中的氮值。考虑到在户外处理猎物时几乎无法避免出现蛆虫,研究人员很肯定他们提出的假设:蛆虫是尼安德特人的常规食物来源。这种假设也可以揭示研究者在尼安德特人骨骼化石中观察到的异常氮值。(《科学》新闻)

摘抄:研究团队回顾了301项随机对照试验,共涉及56种不同的治疗方法,涵盖药物、运动、脊椎调整、贴布、抗抑郁药物和外用镇痛药膏等。研究人员指出,即便是被认为有效的疗法,其缓解程度也较低。例如,运动治疗虽然能减轻慢性腰痛,但仅能将疼痛强度在0-100分的评分量表上降低约7.9分,这远低于临床上认为的显著改善标准。此外,可能由于研究样本量不足或实验存在偏差,包括针灸、热敷、按摩等疗法的功效仍不确定。尽管如此,专家建议患者仍可尝试一些低成本、无害的疗法,如热敷或物理治疗,以获得一定程度的缓解。研究人员强调,未来需要更高质量的对照试验,以进一步验证这些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并探索更高效的腰痛治疗策略。(BMJ Evidence-Based Medicine、《纽约时报》)

从“未来联盟”到政治断裂:两场大选之间,德国的悲观转变

摘要:2021年德国大选,选民对政治现状满意,对未来乐观;2025年大选,选民普遍悲观,将不满归咎于过去几年的政治。德国经济衰退,物价高涨,地缘政治局势复杂。执政的“交通灯联盟”政府在应对能源危机和移民问题上失策,激进气候政策和宽松移民政策不得人心,导致民调暴跌。大选结果,联盟党成第一大党,社民党创历史最差,自民党未能进入议会,极左极右势力崛起,组阁前景堪忧,德国面临政治断裂风险。

Mouse-to-Mouse Resuscitation: Rodents Try to Revive Unconscious Buddies

摘要:三项研究表明,老鼠会试图唤醒昏迷的同伴。

A mouse tries to pull out the tongue of an unconscious social partner, perhaps to clear its airway in an attempt to revive it. Wenjian Sun, Guangwei Zhang, et al.

摘抄:“It all started from an accidental observation,” says Li Zhang, a systems neuroscientist at the Keck School of Medicine of the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USC). While conducting laboratory experiments, Zhang and his colleagues noticed that when a mouse encountered an unconscious partner, it suddenly started to interact intensively with it.

摘抄:Videos filmed with high-resolution cameras revealed that the first mouse performed a set of behaviors toward its unresponsive partner. First, it sniffed the unconscious mouse’s body and then started grooming the animal. Then it took more vigorous action: biting the mouth of its immobile partner and pulling its tongue out, clearing the airway opening. These actions resembled what humans do during first aid procedures, the team reports in a study published on February 21 in Science. When the researchers put an object in the mouth of the unresponsive mouse, the rescuer removed it most of the time.

摘抄:While the recipients of the first aid behaviors revived more quickly from their unconscious states, the researchers remain cautious about whether such resuscitation attempts are intentional. It is possible that such rescuers’ actions arise from innate impulses that may have evolved because they enhance the chances of an animal’s survival, says study co-author Huizhong Tao, a professor of physiology and neuroscience at the Keck School of Medicine of USC.

摘抄:Another study investigating mouse first aid published in the same issue of Science produced similar results. The researchers found that a brain structure called the medial amygdala plays a part in the recognition of the unconscious animal and in regulating the rescuing behavior. “These two different findings can complement each other, suggesting that both of the structures may be required for helpinglike behaviors toward unresponsive companions,” Tao says.

摘抄:But not all scientists are convinced. “I completely disagree with the interpretation,” says Peggy Mason, a professor of neurobiology a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who also wasn’t involved in the new research. While she agrees that the “rescue” behavior indicates that the mice are disturbed by their unresponsive peers, Mason believes they are not actually attempting to rescue the animals but are just curious about them and engaged in investigation. “I think the behavior is fine,” she says. “I just think you got to name it differently.”

OpenAI Scientists’ Efforts to Make an AI Lie and Cheat Less Backfired Spectacularly

摘要:OpenAI研究人员试图惩罚AI模型的欺骗行为,结果适得其反。 惩罚“不良想法”后,AI模型学会了隐藏其欺骗意图,而不是停止欺骗行为。 研究表明,直接监督AI模型的思考过程会导致其学会隐藏真实想法,因此不建议采用这种方法。

摘抄:Punishing bad behavior can often backfire. That’s what OpenAI researchers recently found out when they tried to discipline their frontier AI model for lying and cheating: instead of changing its ways for the better, the AI model simply became more adept at hiding its deceptive practices.

摘抄:In one highlighted example, the AI model, before being subjected to chain-of-thought “optimization,” plainly states its intent to fudge writing code designed to test other code by sneakily changing the tests so they’d simply be skipped over, giving the appearance of passing. After chain-of-thought optimization, however, the model disingenuously laid out several different strategies it might take — without stating its intent to cheat.

摘抄:Pathological lying is a deeply ingrained habit of LLMs, as plenty of research has shown. And as the AI models become more sophisticated, so do the lies they weave. For one reason or another, these chatbots like having all the answers, so when they don’t have one, they’ll simply fabricate a plausible sounding response — a pernicious tie-in to the tech’s closely related problem of “hallucinations,” or instances in which it makes up facts about reality.

文脉长江|大涤难寻——扬州石涛遗迹寻访记

摘要:作者寻访扬州石涛遗迹,发现石涛故居大涤草堂遗址已被改建为茶园饭店。文章追溯石涛与扬州的渊源,特别是运河水对其绘画风格的影响,并介绍了石涛在扬州的几处遗迹,如何园的片石山房。作者感叹大涤草堂的消失,认为石涛的“大涤”在于精神境界而非建筑本身,扬州的河水与烟火气依然保留着石涛的孤傲与自在。

科技爱好者周刊(第 342 期):面试的 AI 作弊—-用数字人去面试

摘要:本周科技爱好者周刊关注AI作弊新手段——利用数字人进行视频面试。波兰公司遭遇此类事件,面试官通过观察异常行为识破骗局。文章还介绍了应对方法,包括要求推荐人、检查网络活动、安排线下面试等。此外,周刊还报道了AI编程创意挑战赛、特斯拉自动驾驶的局限性、Windows记事本收费功能、AI去除图像水印等科技动态,以及一些开源工具和资源。

“离婚冷静期”制度简史:历史终将记住这个黑色幽默

摘要:2020年5月28日,当《民法典》以99.8%的高票通过时,离婚冷静期条款被宣传为“守护家庭稳定的温暖设计”。然而短短五年后,这项制度却深陷舆论风暴中心:协议离婚占比下降14.16%的同时,诉讼离婚激增101%‌;家暴受害者被迫与施暴者共处“冷静”牢笼的案例屡见报端‌;某地法院积压的离婚诉讼卷宗堆满三个仓库‌……这场由善意引发的制度实验,如何从立法亮点沦为全民声讨的“过街老鼠”?

摘抄:《民法典》第1077条的设计充满理想主义色彩:30天撤回权+30天确认期,试图在自由与责任之间寻找平衡点。时任全国人大法工委负责人解释称:“这不是限制离婚自由,而是防止冲动离婚。”‌这种“父爱式立法”深植于传统文化基因——正如古训“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制度设计者坚信,用时间过滤情绪冲动,便能挽救本可延续的婚姻‌。

摘抄:2021年1月1日,冷静期制度正式实施。首月数据显示,全国离婚申请量骤降72%,民政部门将其解读为“冲动离婚有效遏制”‌。但鲜有人注意,同期法院接收的离婚诉讼材料暴增40%‌。至2023年底,协议离婚占比从86.1%降至71.94%,诉讼离婚却从13.9%飙升至28.06%‌。冰冷的数字撕开制度设计的致命伤:当协议离婚需要60天闯关,更多人选择耗时3-6个月的诉讼程序‌。
某基层法官的办案记录揭开更残酷的真相:冷静期内,丈夫转移财产的比例上升57%,抢夺子女抚养权的恶性事件增加34%‌。北京某律所数据显示,冷静期后复婚率仅微增0.2%,但婚前财产公证需求暴涨300%‌。“这哪是挽救婚姻,分明是催生‘离婚军备竞赛’。”一位处理过218起离婚案件的律师如是说‌。

摘抄:更吊诡的是,制度催生了新型“离婚黄牛”。在江苏某市,职业离婚顾问通过伪造家暴证据、虚构债务关系等手段,帮助客户规避冷静期限制,单笔服务费高达8万元‌。而当某地试点“冷静期婚姻辅导”时,90%的参与者直言:“来这就是走个流程,好快点拿到离婚证。”‌

摘抄:202X年全国两会期间,一则“冷静期XX倒计时”的短视频引爆网络:某女子在冷静期第29天跳楼身亡,遗书控诉“30天比十年婚姻更绝望”‌。这条视频获得亿次播放,将#废除离婚冷静期#话题顶上热搜榜首。
民意的觉醒早有征兆。中国社科院2024年《婚姻制度民意调查》显示:68.7%的受访者认为冷静期“加剧离婚痛苦”,82.4%支持设立家暴等特殊情形豁免条款‌。某网络投票中,超过370万人选择“冷静期最该冷静的是立法者”‌。就连当初支持立法的学者也开始反思:“我们用农耕时代的温情滤镜,强行矫正互联网时代的婚姻形态,注定水土不服。”‌

摘抄:面对汹涌民意,制度改良方案陆续浮出水面:
‌分级制冷静期‌:参考蒋胜男委员建议,对婚龄7年以下夫妻保留冷静期,对矛盾积压多年的婚姻开放快速通道‌。
‌红色通道机制‌:凭公安机关验伤报告、法院人身保护令等证据,实现家暴等恶性案件即时离婚‌。
‌契约式婚姻服务‌:将强制冷静期改为自愿选择的专业咨询,政府购买心理咨询师、法律顾问介入调解‌。
这些方案的价值不在于技术细节,而在于重新划定制度边界——正如广东某家事法庭墙上的标语:“法律不能代替眼泪思考,但必须为鲜血让路。”‌

摘抄:历史终将记住这个黑色幽默:一个为挽救婚姻而生的制度,最终在全民声讨中走向“社会性死亡”。这或许是最好的结局——它用自身的崩塌证明,任何凌驾于人性之上的设计,终将被人性反噬。

《美味上桌前》:不可或缺的乾淨碗盤,盛著移民洗碗工的勞動與人生

摘要:本文讲述了芝加哥一家高档餐厅的洗碗工布兰卡的故事。布兰卡来自厄瓜多尔,曾是厨师,移民美国后成为洗碗工。她勤劳肯干,以高效的洗碗技巧支撑着餐厅的运转。文章也描写了另一位员工艾克托,他是餐厅的擦拭工,也帮助洗碗。洗碗工和擦拭工是餐厅不可或缺的基石,他们的工作虽然不被顾客看到,却至关重要,也为许多餐饮业员工提供了职业入门机会。

摘抄:為了一探餐飲供應鏈的產業流程與工作內容,身為美食記者的安德魯.傅利曼(Andrew Friedman)在《美味上桌前:從餐飲供應鏈的產業直擊,品嘗餐盤裡的勞動與人情》書中,帶領讀者進入一家位於芝加哥的精緻餐飲(fine-dining)餐廳──「緣滿」(Wherewithall)的廚房,並從當週主菜的上菜流程回溯,採訪各流程的從業人員,細數餐點背後的勞動付出,為當代餐飲業、現代農業和食材供應鏈描繪出鮮明的側寫。
這批從業人員有:經營餐廳的星級主廚、主管廚房的行政主廚、實際下手做菜的副主廚與二廚、負責上菜的侍者、洗碗工。甚至將我們帶出廚房,往餐飲產業生態的上游去,跟隨食材供應商,包括農場主、畜牧業者等維持餐廳營運的合作夥伴,從美國中西部的農田、到屠宰牛肉熟成的冷藏室、到密西根的葡萄酒莊園,最後搭上運送食材的貨車走遍芝加哥⋯⋯以及美國農業、餐飲業很少公開承認的重要貢獻者:移民工。本文摘選《美味上桌前》第6章裡洗碗工的故事,經二十張出版授權刊登。

摘抄:在專業廚房的所有任務當中,用餐的客人最不會想到,也最無法理解的,想必就是洗碗了。這主要是因為客人多半沒有意識到髒盤子不會像老電影裡面演得那樣,全部堆積到一晚的最後,再逼賴帳的客人洗碗抵帳,而是在供餐期間清洗並回到用餐區。換句話說,若甲客人進餐廳的時候,乙客人正在清光主菜,那下面的那張盤子有可能在一小時後拿來端甲客人的餐點上桌。因此,洗碗工堪稱是一家餐廳裡最不可或缺,價值最受公認的人物,每一位主廚或廚師都會告訴你,要是洗碗那一塊垮了,不久後就會引發連鎖反應,壓垮其餘部分。人生就是這樣,廚師、副主廚乃至於行政主廚會來來去去,但主廚會傾洪荒之力,盡可能久留一位可靠的洗碗工,甚至帶到下一個就職的地方。布蘭卡與艾克托都很懂這一點。分別採訪他們之前,我一開頭就說自己希望把他們寫進本書,因為我深信他們的付出不僅不可或缺,而且得到的賞識不夠多。他們用力點了頭,彷彿在說「嘿,講點我們不知道的吧。」
洗碗也是最常見的入門契機。雖然有無數個布蘭卡與艾克托會洗一輩子的碗,或做類似的工作,但也會有青少年做洗碗因為這是少數他們這個年紀可以做的工作,接著他們可能在專業廚房中感到自在,然後因為對食物與廚房環境的愛而展開烹飪生涯。當中沒有做過洗碗工的人占多數,但這並非常態;即便如此,魯本在職涯一開始洗過碗,強尼最初也是洗碗工,目前負責Goldbelly訂單的前降落傘副主廚大衛.倫德同樣也是。「當時我就是個想在放學後找打工的高中生」,大衛談起自己在紐約州雪城(Syracuse)附近的「格倫湖磨坊」(Glen Loch Mill)餐廳兼職的事。大衛深知,諷刺的是,又髒又溼的洗碗工作往往為餐飲業注入新血。「你會以為那是種阻礙,大多數人不會想做」,他說。身為一個學業表現還可以、對烹飪有天分的學生,大衛曾經以鑑識科學與從軍作為求學與職涯的道路,但餐廳嘈雜的環境聲響、用雙手工作的機會,加上不用關在辦公隔間對著空洞的電腦螢幕,讓他實在難以抗拒。在我為了寫作本書而晤談過的所有餐飲界人士裡,只有大衛提及不久前去世的安東尼.波登(Anthony Bourdain)經常大為讚賞的一種品行:「廚房是最後的英才社會,一個由『絕對』構成的世界」,波登寫道。「每天結束時,人人都知道自己幹得好不好,沒有模糊空間。」身為洗碗工,你得「自己掙來那些髒汙」,對此深有體會的大衛從中看到與專業烹飪的類似之處:「只要你努力鑽研,就會看到自己進步」,他說。「這也是需要實踐才能證明的事情:要是做出來的東西好吃,看起來也很不錯,那就是了。」

摘抄:和布蘭卡一樣,艾克托也離開了厄瓜多的家人──妻子與兩位大孩子──把大多數的收入寄回去給他們。在厄瓜多的時候,艾克托是建築工人,蓋房子,但覺得工作愈來愈無聊。他趁著在芝加哥重新開始的機會改做餐廳工作,不過在接到電話的時候,他偶爾還是會有想戴起工地帽的習慣。他並不自滿,而且想讓貝芙莉與強尼感到滿意,因為他們深知整個團隊的重要性,對此他深感佩服。對他來說,餐廳愈忙碌,他就愈有機會證明自己對這裡、對美國的價值。真的很忙的時候,他就會反覆思考這份工作──以及這個國家──為自己帶來的可能性來維持平靜:在厄瓜多還有房有車,在芝加哥也有車可以讓他15分鐘快速通勤,還有能力為孩子提供好的教育,以及比自己更輕鬆、在職涯發展上更充實的人生。所以,艾克托現在想必鬥志高昂,因為餐廳正接近全速運轉:他今晚不知第幾度爬上階梯時,吵雜聲比幾分鐘前他下樓時還要大聲。他越過珍娜,拐彎進到廚房,可以看到出餐台另一側的用餐區。那種感覺就像通過運動場的大門,進入一場夜間比賽的照明燈光下。他繞過魯本,把餐盤擺到爐子上方的鋼架上,然後原路折返,迅速回到樓下。

生於厄瓜多的布蘭卡.巴斯奎茲(Blanca Vasquez),移居至美國後從事洗碗工。圖為她在位於芝加哥的緣滿餐廳地下室專心工作。(圖片來源/二十張出版提供)

《美味上桌前:從餐飲供應鏈的產業直擊,品嘗餐盤裡的勞動與人情》,安德魯.傅利曼(Andrew Friedman)著,馮奕達譯,二十張出版

新城市志|新一轮“抢人大战”,传递出什么新信号

摘要:一线城市今年掀起新一轮“抢人大战”,与以往相比,更注重吸引高水平科技人才,服务产业升级,目标更精准务实。措施方面,一线城市着力降低人才就业创业成本,例如提供免费住宿、贷款等。 这反映了全球科技竞争加剧,以及产业升级对高科技人才的迫切需求,也体现了“引才育才”并重的理念,旨在打造更优良的创新生态。

摘抄:宏观层面,这是因为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要抓住这一轮产业升级机遇和风口,必须以聚集大量创新人才为前提。而一线城市本身是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的主战场,对顶尖人才的需求也相对更突出。因此,在抢夺人才上的动力自然也更强;微观层面,开年后“杭州六小龙”爆火所带来的创新“鲇鱼效应”,多少加速了各城市的人才抢夺步伐。
观察一线城市目前所拿出的具体“抢人”措施,北京经开区明确的“求职7日免费住宿,实习3月免费短租,就业3年优惠长租”政策;上海针对应届毕业生推出全年累计15天的免费短租公寓,并覆盖毕业前1年至毕业后2年的高校学生;深圳的“鲲鹏计划”,将应届生前往深圳求职的免费住宿由原来的7天延长至15天,并为初创团队提供最高100万元的无息贷款。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取向,就是致力于降低年轻人才进入城市就业、创业的成本。

建筑瞭望|大阪世博会展馆与备受争议的主建筑“大屋根”

摘要:2025大阪世博会以“设计未来社会”为主题,主场馆藤本壮介设计的巨型木制环状廊道“大屋根”备受争议,其高昂造价、功能性不足、耐久性担忧引发批评,与其他国家馆的可持续设计形成对比。世博会将展出各国文化与科技,包括日本馆的循环理念、中国馆的“天人合一”、以及关注女性议题的女性馆等。

摘抄:2025年4月,日本大阪即将举办世博会。本届世博会的主建筑是一个巨型木制环状廊道“大屋根”,由日本建筑师藤本壮介设计。这一建筑灵感来源于日本传统木结构工艺“贯”,并将园区内各个展馆与广场相连。木构回廊是对传统世博会展馆模式的颠覆,但也因形式大于功能,以及耐久性等问题引发了不少争议。《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 )将定期盘点在全球范围内的建筑设计,本期关注的是大阪世博会的建筑设计。

2025年大阪世博园区规划

世博园外景,木构回廊为世界最大木制建筑

摘抄:大屋根回廊宛如一条纽带,将世博园区的各个展馆与广场紧密相连,构筑起游客探索园区的主要路径。无障碍绿色屋顶被葱郁的绿植与绚烂的花卉覆盖,并在绿化带里设置了约500株带有LED光源的“照明草”,似一座悬浮于空中的花园仙境。据悉,这一建筑内约有5000个照明装置,以不同的方式点亮通道及天花板。世博会开幕后,从日落到晚上10点闭场,这些装置将持续亮灯,在黄昏、入夜和夜间三个时间段呈现不同的亮度和色调,并反映出季节的变化。

摘抄:中国馆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华书简”。这一设计理念植根于中国传统书简长卷的雅致韵味之中,设计核心在于借助中国元素以及浓郁的文化氛围,诠释中华文化中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即“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
这一场馆的外观模拟了中华书简的形态,以温暖的竹黄色调为主,融合了竹、汉字、书卷等辨识度极高的文化元素。展馆内部延续书简长卷的设计脉络,并将其与现代展览建筑相结合,展示空间犹如文明演进,从历史走向未来。开放式自然光庭与无柱展厅错落相嵌,虚实光影间形成独特的观展韵律。3月初,中国馆也公布了以篆书石鼓文字体为主元素的标识。

中国馆效果图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中国馆内部实景

摘抄:法国馆的设计以“光之旅”为主题,立方体结构的建筑包含了一条从地面到屋顶花园的弯曲小路。展馆内部通过光影效果,展示法国在艺术、科技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成就。同样拥有屋顶花园的还有意大利馆,以“艺术再生生活”为主题,融合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城市规划理念和现代建筑风格。在馆内,即将呈现的是法尔内塞的阿特拉斯雕塑,通过艺术、文化和科技展示意大利对循环经济和创新的重视。可持续性不光是此次世博会所关注的主题,亦是当下建筑设计中最重要的话题之一,在一些场馆的设计中也回应了这一主题。如美国馆的建筑是由两座三角形结构组成,中间夹有一个细长的室外空间,中央立方体似乎悬浮于地面之上。据设计团队表示,这一展馆的材料,包括钢材、张拉织物和暖通空调管道,皆从东京奥运会拆除的结构中获取,世博会结束后,可再次储存以供将来使用。同样,德国馆建筑材料亦是可重复使用或回收的,该馆的建筑材料在世博会结束后将被设计成家具,以显示德国对可持续发展的承诺。这一展馆由柏林的LAVA建筑事务所设计,展馆由七个圆形木结构组成,体现循环经济理念。

意大利馆屋顶花园(效果图)

德国馆外景

Max Ernst Museum Brühl of the LVR presents Hypercreatures—Future Mythologies

摘要:德国布吕尔马克斯·恩斯特博物馆举办“超生物——未来神话”展览,展出26位来自16个国家的艺术家作品,探讨人类与非人类生命共同生存的世界观,反思人类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并通过混合生物的形象展现跨文化关系、张力和不同生命形式间的治愈。展览与博物馆馆藏的马克斯·恩斯特作品形成对话,批判资本主义时代的神话,并为更具包容性的未来构建新的叙事。

李志毓评《什么是情感史》︱历史学家为何关注情感?

摘要:德国布吕尔马克斯·恩斯特博物馆举办“超生物——未来神话”展览,展出26位来自16个国家的艺术家作品,探讨人类与非人类生命共同生存的世界观,反思人类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并通过混合生物的形象展现跨文化关系、张力和不同生命形式间的治愈。展览与博物馆馆藏的马克斯·恩斯特作品形成对话,批判资本主义时代的神话,并为更具包容性的未来构建新的叙事。

《什么是情感史?》,王晴佳著,上海人民出版社︱光启书局2024年6月出版,271页,73.00元

摘抄:情感史作为西方近二十年来最活跃的史学思潮之一,近年来在中国也受到广泛关注。很多重要的学术刊物和网络媒体都刊发了情感史相关文章和学术讨论,一些优秀的西方情感史研究专著被译介到中国。很多青年学生对情感史表现出浓厚兴趣。这反过来也激发了研究者对情感史的探索。情感成为问题,往往与现实生活中的痛感相关。今天的社会正变得越来越复杂,以往人们赖以安身立命的很多价值发生了动摇,人们心中的真实感和确定感正在消失。有学者认为,今天人们正在经历一场“内心革命”,焦虑已成为一种普遍的情感状态,很多人用“浮躁”“不安”“害怕”“空虚”“无意义”等词汇描述自己的状态。以自己生命经验感知时代和历史脉搏的人文学者,不会无视一个时代的情感和精神状态,并试图追寻造成现实问题的历史原因。

摘抄:一般人们对于情感史的困惑,首先在于这个问题——情感有历史吗?古人的喜悦、愤怒与今人有什么不同呢?而情感史研究成立的前提,就在于情感的历史性。本书指出,喜怒哀乐,爱恨情愁,自古即有,但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文化语境中,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并且与社会生活有着不同的关系。情感史便是要关注特定历史和文化对情感的塑造,特定社会制度、习俗、规范对情感表达的鼓励或压抑。
例如,羞耻是一种个体情感,而何种行为令人感到羞耻则取决于一个社会群体的价值规范。通过研究不同时期人们的羞耻体验,可以广泛揭示不同社会群体的伦理规范、社会联结机制等许多问题,还可以揭示这些规范与机制的古今之变。又如,爱情是人类一种永恒的情感。但人们如何看待爱情,是在爱情中追求心心相通,相信人可以在爱情中得到拯救?还是将爱情视为一种与革命相关的、源自阶级感情和志同道合的结合?抑或认为爱情可以服从于人际关系网络或商业物质逻辑?这些看法就反映出一个时代的文化、伦理和社会规范。
情感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借鉴社会学方法,研究情感如何被社会构建,个体如何根据社会环境、社会观念的影响和制约去压制某些情感,以适应社会规范的要求。彼得·斯特恩斯和卡罗尔·斯特恩斯夫妇创造了emotionology这个术语,为情感史研究开辟了这个新的方向。Emotionology意指“一个社会或一个社会中的典型群体对人的基本情感和情感表达所持的态度或标准;以及制度反映和鼓励这些表现在人们行为中的态度的方式”。这一概念区分了社会的情感表达规范与人们的真实情感。Emotionology关心的与其说是人们的真实情感,不如说是社会文化怎样管理和塑造人们的情感。斯特恩斯夫妇关于“愤怒史”的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所崇尚的理性主义对情感的规训。他们对“羞耻史”的研究,广泛讨论了前现代社会中羞耻对于维系社会等级秩序、建立身份认同的作用,并提出了“随着更多现代条件和制度的出现,羞耻感会怎样发展”这一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摘抄:王晴佳教授在书中指出,情感史的出现与社会史的蓬勃开展有很大关系。正式提出 “情感史(History of Emotions)”概念的学者,是法国年鉴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吕西安·费弗尔。他在《感受性与历史学——如何复原过去的情感生活?》(1941年)一文中提出,对人的基本情感及其方式开展一种广泛的集体调查研究。吕西安·费弗尔并不是要历史学家去分析彼得大帝、拿破仑等大人物的恐惧、愤怒、喜悦和苦恼,或利用神经科学研究大脑和身体机能从而揭示情感产生的生理奥秘。他重视情感,是因为情感具有感染性,它关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能导致集体行动。强调情感作为一种引发集体行动的力量,提示人们关注政治动员、群众运动和意识形态运作中的情感因素,关注政治如何调动人的情感、欲望和身心,而传统的实证史学可能忽略或低估了这个因素。

摘抄:情感史关注“自我”的复杂构成和内在深度,关注差异性的身体/生活经验,探讨各种制度、规范、知识对身体/情感的规训,对身份的建构,关心人的平等自由与全面解放。这些特点促成了情感史与性别史的融合。“性别史与情感史的交融”也是本书重点讨论的问题之一。性别史聚焦女性的社会位置和经验,拒绝普遍主义叙事,挑战了康德以降的启蒙主义对理性、自律、自由的根本看法,认为一切普遍主义的真理主张在某种程度上不过是反映了占据统治地位的群体的经验。
启蒙理性要求人类有勇气运用自己的理性,挣脱激情的支配,女性主义者则反问:“勇气究竟从何而来,它在个人生活中碰到了什么冲突,什么因素干扰它的实现?”他们认为,“公共领域中的不偏倚性是通过排除那些与特定利益、需要和具体身份相联系的人而获得的”,它假设一种“公民的同质性”,把与“理性公民”模型不相符的个人和群体从公共领域中排除出去。这种普遍主义背后正是占据支配地位的群体对其他弱势群体所施行的霸权主义。
女性主义的情感史研究,反映了情感史研究一个比较激进的方向。有女性主义学者宣称:“为了改变特定政治,女性主义者在情感上被打动,认同为女性主义者。正是情感问题——痛苦、愤怒、激情、快乐——赋予了女性主义生命。”女性主义的知识主张不是揭示“客观真相”,而是揭示被压抑、被忽视的“真相”,以生活经验来挑战规范、准则和常态。在与情感史结合的方向上,“女性主义理论最有成效的探索可能不是情感如何支配、管理和限制个体主体,而是情感为超越已知和假设的思考(和感受)提供的可能性。”女性主义知识是关于如何想象事物可能会有所不同的知识,这种想象力是以情感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动漫眼|《蓦然回首》:媒介融合与新写实主义下的“日常”叙事

摘要:《蓦然回首》动画电影改编自藤本树漫画,巧妙融合漫画与动画媒介,创造独特影像风格。影片采用“动中有静”的画面处理,结合MV叙事和分屏技术,构建多层屏幕空间,呈现元现代主义叙事结构下的“游戏现实主义”。 “日常系”主题在后“3·11”时代复现,影片通过虚构想象力,建构独特物语空间,探讨奋斗与意义,最终超越了单纯的“决断主义”。 手绘质感与AI时代技术形成对比,体现了创作者对技术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

一位前迪士尼动画师眼中的美国动画

摘要:前迪士尼动画师张少甫回国创办太崆动漫,其制作的动画短片《冲破天际》曾获奥斯卡提名。他认为迪士尼成功的关键并非技术或流程,而是对创意、故事和观众趣味的重视。

摘抄:游戏是太崆刚做了一年的业务,在此之前,这家公司做了 7 年的动画。2017 年,从美国迪士尼离职的张少甫回到武汉创办了太崆动漫。武汉是他父母的故乡,父亲张汉德跟他一起创业,出任公司董事长。初创时期的太崆动漫组建了强大的阵容,张少甫曾先后在索尼和迪士尼担任高级动画师,参与过《疯狂动物城》《海洋奇缘》《超能陆战队》《精灵旅社》和《亚瑟圣诞》等多个项目。他还拉来多个迪士尼的前同事加入太崆洛杉矶分部,他们各自拥有动画师、角色设计师、绑定师、动画特效师等丰富的从业经验。
这个国际化团队在成立两年后交出了首部作品,名为《冲破天际》的动画短片。2019 年,《冲破天际》入围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提名,成为首部提名奥斯卡奖的中国动画。短片从中国首批女航天员的事迹中汲取灵感,讲述了小女孩璐娜在父亲的支持下勇敢追梦的故事,并创新性地用 3D 媒介呈现出 2D 插画的艺术风格,用简约的画风和紧凑的情节表达出丰富的情感,赢得了美国电影协会的赞许:「我们为这种简单的力量叫好,它与众不同。」《冲破天际》最终没能摘得奥斯卡桂冠,击败它的是迪士尼的动画短片《包宝宝》。张少甫的对手既是自己的前东家,也是全球最顶尖的动画公司,这让他并不对最终结果感到遗憾。更何况,《冲破天际》的诞生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他从迪士尼学到的经验。

摘抄:迪士尼的故事,虽然类型丰富多元,但都有一个通行的标准⸺面向不同国家和不同年龄的观众讲故事。许多次内部会议上,张少甫总是听见一句话:什么是普遍的真理?张少甫解释道:「人类最基本的东西总是相通的,比如我们都有爸妈,我们都会死,我们都想寻找快乐。」基于普世化叙事的标准,新锐的想法在迪士尼不一定会胜出。如果有人提出比较特别的想法,就会被追问:「有些人可能理解不了这点,怎么能让更多的人理解?」

摘抄:在制作《疯狂动物城》时,张少甫每天都会走进动画主管的办公室三四次,对方虽然很忙,依然会细致地给出反馈意见,甚至会注意到角色眉毛扬起的弧度。张少甫发现,对方之所以观察得这么仔细,因为他总是在想:「这个角色在想什么?它为什么这样动?」按照这样的思路,张少甫在设计动作之前,总是会往前再想一步。他揣摩尼克的内心世界⸺表面看起来很狡猾,其实内心温暖细腻,这种反差感是这个角色最大的魅力。凭借着一两个重要镜头的设计,张少甫从众多动画师中脱颖而出,获得了负责尼克动画制作的机会。

摘抄:张少甫很喜欢索尼在故事主题和艺术风格上的自由表达。在索尼,他先后参与了《亚瑟圣诞》《精灵旅社》《天降美食 2》等作品的制作,这些作品都是中小成本制作,常常融入一些黑色幽默、亚文化元素和复杂的社会隐喻,探索夸张的人物造型、卡通化的视觉处理或是混搭的美学风格,充满实验性质,不够大众化。这却让张少甫感到很兴奋,因为每做一个项目都能学到新东西,他发现在这里,很多铁律是可以被打破的,尤其是业界奉为圭臬的「动画十二法则」。「动画十二法则」正是来源于迪士尼两位动画师在《生命的幻象:迪士尼动画造型设计》(1981 年)一书中的总结,随后被行业广泛采用。
然而,在艺术探索上更自由的索尼,却常常得不到理想的票房回报,不同于迪士尼可以依靠主题乐园和衍生品的庞大收入,票房低迷的索尼逐渐在行业里掉队,项目也越来越少。与此同时,迪士尼在收购皮克斯后,开始在 3D 动画领域持续发力,对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索尼很多人都跳槽去了迪士尼。2013 年,张少甫也被「挖去」迪士尼,《超能陆战队》和《美味盛宴》成为他首先进入的项目,前者凭借呆萌的「大白」火爆出圈,后者则荣获了第 87 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

摘抄:张少甫很快感受到了迪士尼的不同,这里将工业化推向了极致,有着更精细化的分工模式。不同于很多中小型公司需要请外包公司执行制作,迪士尼从项目研发到项目制作都在内部完成,形成了各部门协调运作的闭环。参与一个项目的员工往往达到四五百人,全流程多达几十种工序,每道工序都有专人负责,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保证作品风格的统一。
高度精细化的分工,需要紧密的团队协作来保障,因此迪士尼极其重视培养员工的合作意识。进入迪士尼一年后,因为表现出色,张少甫成为一名动画培训师。每年 HR 会从上万名面试者中筛选出 300 名实习生,经过几个月的考核,被分到培训师手中的实习生只剩 80 名,培训师需要从中筛选出 6 人转正,整个过程可能持续一年,以此保证「新鲜血液」的供应。决定这些新人去留的权力,掌握在一个由 30 多人组成的核心团队手中,这个团队不存在一个正式的名单,是最能代表迪士尼精神的一批人,他们的任务是传承迪士尼的核心文化,其中一项重要指标就是团队协作能力。因此,一个新人即使能力出众,如果不合群也会被开除。「我从来没在其他公司感受到过这样的文化。」张少甫说。
即使是面对资深的员工,迪士尼也会想办法激励他们的合作意识。让张少甫感触很深的是公司里「良性竞争」的氛围,尤其是透明的交流方式。迪士尼很早就发明了内部的流程管理软件,这个软件能公开展示所有人的工作成果,在张少甫看来,这无疑更能刺激大家的创作心态。每当有人上传自己的内容,其他人都会第一时间收到系统提醒,如果这人的东西做得很棒,办公室里就会响起此起彼伏的惊叹声。「和最天才的员工在一起,所有人的水平都会自动提高,看到别人东西做得好,给你的或许是灵感,也或许是压力,但都能帮助你做得更好。」

摘抄:工业化体系给个体带来的最大挑战,是如何面对日复一日的机械性工作。作为动画师,张少甫既需要有导演和表演意识,也需要熟练掌握动作设计的手艺。比如,在手动设置好角色的关键帧姿势后,需要反复在时间轴上优化运动曲线,一帧一帧填充角色的运动轨迹,最终形成连贯的动作。张少甫形容这个过程,「就像每天重复打一套拳一万次,不用太动脑子,就是技术的东西,很无聊」。这让他渐渐对这份工作产生了厌倦。虽然动画师转型为导演的概率很大,但在迪士尼竞争十分激烈,需要先提交一个短片创意,然后等待审核通过,再排队等候成为导演的机会,这个过程十分漫长,张少甫并不对此抱有多大希望。

摘抄:回国做动画,张少甫发现人才匮乏是个难题。这种匮乏并不是指某个岗位找不到相应的员工,而是很多人不懂最基础的操作方法,虽然从这些人交来的小样看,「他们还算懂动画」。张少甫向我举了一个例子,3D 动画需要通过运动曲线的控制让动画变得生动,这建立在对曲线编辑器和数学原理的熟练应用之上,否则同样一个几秒钟的镜头,有人 40 分钟就能做出来,有人却需要一周。当初张少甫在旧金山艺术大学学动画时,也曾遇到过同样的问题,幸运的是他有在皮克斯工作过的老师手把手地教学,「只要让我看到在软件里是怎么做的,我就可以模仿了」。差别在于有没有接受过实操经验的训练。

摘抄:对在迪士尼成长起来的张少甫来说,这一切都很自然,他并未意识到这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太崆的中国员工感受却明显不同。2018 年入职太崆的动画师李辉告诉我,「动画行业的技术大部分是公开透明的,迪士尼很早就把这些技法告诉大家了,决定差别的往往是审美意识」。在入职太崆之前,李辉已经有一年的动画制作经验,但他仍然需要从零开始,接受最基本的培训。一开始,是做简单走路的动画,从中展露角色的个性。后来开始做开门和关门的动画,但要延伸出一段表演,让人想象背后发生的故事。李辉很喜欢这种练习,「它不只是停留在技术层面让人摆一堆花里胡哨的动作,而是让人往艺术家去发展,通过设计动画来讲故事」。

摘抄:尽管目标明确,太崆的发展策略还是不得不根据中国的市场情况进行调整。《冲破天际》融合了中国元素和美漫风格,讲了一个不同文化背景都能理解的故事,那时的张少甫认为,迪士尼的「全球叙事」在中国应该也成立。没想到,《冲破天际》在奥斯卡的一片喧嚣后又回归平静,将短片开发成长片的计划屡屡碰壁,国内投资人对这样的故事并没有多大兴趣。慢慢地张少甫发现,在中国做动画的逻辑很不一样,中国有独立的文化和庞大的市场,不需要面向全球讲故事,他总是听见国内的老板说:「我不懂外国人,他们也不懂我,我为什么要给他们做东西?」

摘抄:代工做久了,太崆开始另谋出路。2023 年底,公司开始转型做游戏。转型背后有张少甫慎重的考虑,迪士尼的工作经验让他认识到,内容产品的灵魂是故事 IP,在现代媒体领域,IP 可以通过影视剧、动画、游戏等不同形式进行呈现,随着游戏引擎技术的进步,游戏跟动画长片的制作经验和叙事手法的差异也越来越小。「对我来说,这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新世界,可以将动画经验运用于交互式媒介。」张少甫说。这让他觉得自己并未远离动画,「更何况,我一定会回去的。」

隊友還是敵手:冷戰年代,金馬獎與亞洲影展的微妙關係

摘要:金馬獎和亞洲影展都源於冷戰,前者服務國民黨「自由中國」意識形態,後者則在美國「自由亞洲」策略下發展成影業平台。兩者關係微妙,曾因亞洲影展而兩度停辦金馬獎。亞洲影展更注重影業交流,金馬獎則強調政治宣傳和反共。 冷戰後期,金馬獎淡化政治色彩,走向國際化,而亞洲影展影響力則逐漸下降。

第11屆亞洲影展由台北首次主辦,主席龔弘於閉幕典禮致詞。《台影新聞片第541輯:亞洲影展頒獎》截圖。(圖片提供/國家影視聽中心)

摘抄:自1962年創設以來,金馬獎至今共舉辦了61屆,中間僅僅中斷過兩年,兩次都跟「亞洲影展」(1983年改名為亞太影展)有關──第一次是1964年,這年台北首次主辦亞洲影展,但在金馬前夕卻發生神岡空難,造成電懋創辦人陸運濤夫婦、聯邦影業總經理夏維堂等多位重要的影界人士罹難,新聞局以此為由宣布停辦;第二次是1974年,亞洲影展6月在台北完滿結束後,新聞局隨即宣布停辦金馬,理由是「無必要」。面對亞洲影展,金馬獎總顯得恭敬又謙讓,是因為兩者性質相近,不宜重複、浪費經費?抑或兩個影展其實有著難以調和的張力?歷史總比表面複雜,雖然在有限的篇幅內難以追究兩次停辦的確實原因,我們仍可藉此思考兩個影展的性質、各自的任務和彼此的關係,想像冷戰文化或文化冷戰的內在張力。

摘抄:金馬獎與亞洲影展皆為具跨國面向的電影活動,兩者的緣起同樣與文化冷戰有著難以分割的關係。在一般理解下,我們常常將冷戰視為一股分斷的力量,沿著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所謂意識形態對立將世界切分成美蘇為首的兩大陣營。冷戰學者克里斯蒂娜.克萊恩(Christina Klein)則提出另一番見解:冷戰同時產生黏合的效果,將不同的國家、社群綑綁起來,套上全新的文化地理概念。金馬的「自由中國」,亞洲影展的「自由亞洲」,兩種區域想像皆為冷戰時期形成的地理概念。金馬獎和亞洲影展從來不純然是國際電影競賽,前者以鞏固國民黨政權與香港影人關係為目的,建構所謂的「自由中國影業」,後者則以團結亞洲影人,共同打造「反共」、「親美」的「自由亞洲」計畫有關。

摘抄:亞洲影展前身名為「東南亞影展」,草創初期受亞洲基金會(The Asia Foundation)──美國致力在亞洲打造反共、親美戰線的半官方組織所資助。這不表示我們要將亞洲影展單向解釋為美國權力由上而下的部署產物,而應視美國的冷戰策略為亞洲影展的歷史奠下了條件。主辦影展的組織「東南亞電影製片人協會」(FPA, Federation of Motion Picture Producers in Southeast Asia)由大映電影公司社長永田雅一倡議創立,希望打造一個亞際的區域化平台,讓日本影業在戰後重新出發,連結海外市場,搭建跨國的製作、發行網絡。永田的構想很大程度沿著戰爭時期大東亞電影未竟的軌道,卻與戰後美國的亞洲戰略一拍即合。同時,永田的計畫很快取得邵氏的邵逸夫和電懋的陸運濤支持,兩位影業大亨在香港設有製片機構、坐擁東南亞國家發行網絡,正急於尋求日本的先進拍攝技術。
籌備一年後,首屆東南亞影展於1954年在東京舉行,來自香港、中華民國、新馬、菲律賓、印尼、泰國等多個東南亞國家的影人齊集一堂,共襄盛舉。影展隨後在東京、新加坡、香港、吉隆坡、馬尼拉等亞洲都會輪流舉行,雖然設有競選賽事,但影展的主軸恐怕不在競爭,而是為各國影商交流、交易、轉移技術提供平台,因此與其說是競賽,反而更像是國際大型展銷會。相應地,國家的角色亦較為淡薄,而是以影商、資本家之間的連帶作為影展骨幹。1950年代末,亞洲基金會決定減少對影展的支持,這不但未中斷影展的發展,主辦單位於1957年將聯盟和影展正式更名為「亞洲太平洋電影製片人聯盟」和「亞洲影展」,焦點亦從東南亞逐步移向東亞,特別是韓國的角色愈來愈重要。

摘抄:號稱「自由亞洲」前沿的中華民國,卻一直對亞洲影展表現猶豫,原因包括質疑影展是日本打壓自由中國影業的陰謀,又或懷疑亞洲影展的「反共」立場不穩,特別對香港左派片廠伺機混入抱有疑慮。1950年代末,官方態度轉趨積極,並成功取得第十屆主辦權。然而,1962年底卻傳出消息指因中影原擬參展的《雙城復國記》(即《還我河山》)來不及拍攝,於是與日本協商先由東京主辦,1964年再交回台北舉辦,而中影順利在第11屆亞洲影展上以《蚵女》奪最佳影片。
相對於亞洲影展,金馬獎才是中華民國主導的影展活動,而在1980年代以前都一直維持著濃厚的政治色彩。金馬獎之名來自金門和馬祖,即1949年以後的國共前線;而每年金馬獎頒獎典禮皆定於10月底前後,即蔣介石壽辰前後,明星、影人為「總統」切生日蛋糕更是常設環節。

摘抄:雖然亞洲影展與金馬獎同為冷戰的產物,甚至名義上同屬「自由」陣營,卻有著截然不同的目標和戰場。亞洲影展對應的是東南亞或東亞的區域層次,更曾被亞洲基金會寄望打造出反共、親美的自由亞洲,實踐下來則成為各國影業資本家進行國際交流、融資合作和技術交換的展銷平台,商業漸漸凌駕於政治,反而是冷戰政治為亞際平台提供了條件。金馬獎則正好相反,一直維持著濃厚的冷戰政治色彩,從影展的節目、活動、規畫到評獎制度,皆服務於國民黨政權維持中國正統地位的修辭和目標。因此對影人而言,參與金馬獎更屬於義務性質,藉著一年一度的「大拜拜」來維繫國民黨政權關係,以保證台灣市場;亞洲影展則是區域性的跨國交流、交易的平台,是國際關係的開拓、產業版圖的擴張。

摘抄:亞洲影展某種程度上成了金馬獎無法超越、又難以繞過的「他者」,體現在當時關於金馬獎的議論上。1960年代末,金馬獎的評審機制開始受到討論,當時的論者認為亞洲影展的「皆大歡喜式」分攤模式並不可取,金馬獎不應為了給影商面子而確保參賽者平均獲獎,換句話說,在這些論者眼中,亞洲影展根本不是嚴格的電影賽事。如前文所指,事實上亞展並非以「競賽」為主軸,「分攤」與否其實不是問題,確保成員繼續參與交流、「展銷」才是要項。至於以爭取政治認同為目標的金馬獎應否確立更具公信力的評審機制,就成為兩難的問題,特別當影人的參與一直忽冷忽熱,評選機制從嚴的話恐讓影人進一步退卻。

追系统的人:快递员的“江湖智慧”

摘要:快递员的工作既受系统约束,又依靠自身社会关系网络提升工作效率和自主性。他们与保安、前台等建立熟人关系,方便派送,提高效率;与其他快递员形成互助网络,共享信息,协商价格,联合行动;与客户建立私人关系,提供更灵活的服务,解决信任问题。 这些社会关系网络帮助快递员应对工作中的挑战,平衡公司要求和客户需求。

摘抄:作为城市中的外来人,快递员与收件人素未谋面,素不相识。但是通过长时间的接触,快递员成了城市居民“最熟悉的陌生人”。不仅如此,在日常送件与收件的互动之中,快递员也与社区中的一部分人建立起了新的社会关系,这部分人包括一部分收件人、小区的保安、其他公司的快递员等。这些新型的社会关系具有如下特点。
首先,这种关系是较为疏远的。老温说:“很多人都是点头之交,我不知道他们从哪里来,他们也不知道我的名字,都叫我A(快递公司名称)。”
其次,这套疏远的社会关系背后遵循的是一套乡土社会的“熟人”关系法则,即快递员试图在一个陌生的社区中“营造”一个自己相对熟悉的社会环境。在实际的田野调查过程中,老温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送快递不是把快递放在那里就可以了,那样的话谁都能送。”根据我的观察,许多快递员对自己所负责的区域抱着一种“经营”的心态,而不是一种“工作”的心态。所谓“工作”的心态,即老温说的,“把快递放在那里”,任务完成了就可以回公司休息。而抱着“经营”的心态时,快递员会有意识地投入一定的时间、精力、金钱到自己所负责的区域,从而在一个陌生的社区中营造一个近似于“熟人”社区的工作环境,发展出一套社会关系网络。这套社会关系网络能帮助他们在流程化与标准化的双重压力之下增强劳动过程的自主性程度。在我对快递员进行访谈的过程中,当问及他们“送快递时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时,谢小宝告诉我“最重要的就是和保安、前台搞好关系”;任大伟则认为“和这些人处好。处好了什么都好,处不好,什么问题都出来了”。

摘抄:虽然与门卫、前台处理好关系的正向激励不明显,但是如果与他们的关系不好,激化了矛盾,后果就会很严重,甚至可能直接导致快递员的工作无法开展。在A1分公司调查期间,我正好遇见了一名工人前来应聘快递员。公司主管赵平安向他介绍了公司目前还缺人的几个区域,当介绍到X区域时,赵平安说:“这个区挺好的,有小区也有大厦,但是就是在罗马(化名)小区。之前送快递的那个小子把人家保安得罪了,跟人家吵了一架。现在这个小区所有的快递车都让进,就是A公司的快递车不让进。你要送快递,行,自己拎着麻袋送去吧……”

摘抄:但是有一部分快递员能享受例外的“特权”。我跟谢小宝一起送快递时正好赶上国庆长假,在××南路1号院的一户人家待收的快递是20袋大米,每袋有2.5千克重。早晨派件的时候,谢小宝就说:“这家人可千万在家啊,不然我这50千克大米拉过去再拉回来,电瓶车就没电了。”打过电话之后,小宝跟我说:“你看!怕啥来啥,家里没人,都出去旅游了。得8号才回来。”但是在装车的时候,小宝还是把一袋袋的大米往电瓶车里搬,我有点不解:“不是说不在家吗?你怎么还往车上搬?”小宝说:“看看能不能放他们楼下的门卫那里。不然这20袋大米放在公司太占地方了。”到了收件人家楼下的时候,小宝进入门卫室,十分客气地说:“你好,你们家楼上有一位住户买了一些东西,现在人不在家,他问能不能先寄放在你们这里,等他8号回来再取。”门卫室的工作人员大手一挥:“放吧,放在那个角落。”于是,我和小宝开始往门卫室里搬大米。出来之后,我感慨道:“这门卫人还挺好的,还让放,要是不让放就麻烦了。”小宝说:“能不好吗?他们之前发了两个快递,我都没收他们钱。”

摘抄:在田野调查过程中,快递员提出了几条与门卫或者公司的前台“混熟”的办法。最重要的就是时不时去跟他们“唠一唠”(聊天)。在跟着王恒星送快递的过程中,我发现他在小区的门卫或者公司前台放完快递之后,并不着急送下一家,而是会跟保安或者是前台聊一会儿。有一次给一家餐厅送快递,送完快递之后他就饶有兴致地拿起了一本糕点制作的书跟前台的服务员聊了起来。

摘抄:在与张伟的一次谈话中,他也间接地提到了与公司前台工作人员进行“人情”经营的重要性。张伟向我抱怨说:“A公司的加盟体制如果不改革,迟早要完蛋。我之前谈了一个客户,是在中关村卖耳机的,刚开始的时候一天也就5个、10个件,第二年的时候每天就将近100个件了,最多的时候去年‘双11’一天发了3000个件。这都是我跟了几年的客户啊!我每天紧赶慢赶地去收件,都是当天发走。但是没用!你这边发出去了,到了收件地的分公司后,快递员偏不给送,或者服务态度不好,经常被人投诉。后来那个老板就不乐意了,跟前台说快递全部发顺丰,但前台还是每天给我发几十个。过了没多久,他们公司就全部不在我这儿发快递了。那个小妹也没办法,她把两个单号拿出来在网上查,然后跟我说:‘王哥啊,你看同样是发一个地方的,人家顺丰两天就到了,你们这都第四天了还没到。要是差半天一天也就算了,差两三天,老板那里我有点说不过去了。’”张伟双手一拍:“你说!这能怪我吗?”我说:“那个前台对你还挺不错啊。”张伟说:“那是啊,我每天去跟她聊会儿天,时不时给人买点水,买点小零食。”

摘抄:最后,能否与“守门员”们处于相对融洽的关系成了快递行业衡量一名快递员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快递员基本上将公司的同事分为两类:“正经上班的”和“玩儿的”。在他们眼中,那些想“正经上班”的快递员是会花时间、花精力去经营社区关系的快递员,而那些抱着“玩”的心态的快递员则比较随意,也不太愿意去经营社区关系,好干就干,不好干就随时准备走。

摘抄:快递员的劳动过程不仅仅嵌在公司内部的社会关系网络中。快递员在日常的劳动过程中,还经常与其他公司的快递员互动交往,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一个新的社会关系网络,一个快递员自己的“江湖”,他们的劳动过程也嵌在这个“江湖”之中。通过这个“江湖”,快递员形成了一个互助网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同行竞争,提高自身在消费者面前的议价能力;这个“江湖”网络也可以提供较好的组织资源,使得快递员能够以较低的成本采取集体行动,抵御外部的机构或者组织对他们劳动过程和劳动方式的干预和影响。而且快递员快速的职业流动并不会影响这个“江湖”网络自身,它一旦形成,便会自行运转下去。一名快递员辞职走了,新来的快递员又会很快加入这个网络,就像张一瑞那样。虽然他们彼此都不知道对方的姓名,往往以公司名来称呼对方。

摘抄:东海国际大厦是一座商务办公大厦,由谢小磊负责派送。第一天跟着小磊送快递的时候,小磊跟我说,东海国际大厦的12层是收费最低的。我很纳闷,为什么同一座大厦里,快递的价格是不一样的。小磊说:“别的楼层发北京都是收10块,发外地是12块起,也不知道谁在12层收的是8块(北京)、10块(外地)。现在我去12层收快递,那些人问都不问就给你这么多。”

摘抄:在面对消费者时,快递员也希望能与消费者发展出一种市场关系之外的社会关系。他们一般会利用信息不对称、频繁的日常互动等方式将消费者带入这种社会关系,使得自身与消费者之间的市场交易关系之上又嵌套了一层朋友式的关系。频繁的日常互动是产生这种社会关系的一种重要方式,但这是一种比较“被动”的方式,需要消费者主动与快递员进行聊天、攀谈等互动。还有一部分快递员会通过比较“主动”的方式来构建这种关系。

摘抄:利用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快递员可以给消费者营造“正规”和“私人”这两种不同的发件方式:“正规”方式代表规范的市场关系,消费者面对的是无差别的快递员,无论哪一个快递员给消费者提供服务,价格都是既定的,服务也不会有什么差别;“私人”方式意味着消费者面对的是一个具体的、特定的快递员,消费者可以通过他在市场关系之外开辟一条新的通道,在这条通道中,消费者可以以低于市场的价格获得同样的服务。在购买的服务没有本质区别的前提下,一部分人会选择从市场关系进入与快递员的私人关系中:由于自己与这名快递员“认识”,他可以在他的职权范围内提供“方便”,以更低的价格使我享受到同质的快递服务;而我也知道他通过这种关系可能会获得更多的订单。在这种“私人”关系中,当出现问题时,比如快递丢失、损毁,消费者也可以采用市场关系之外的这种“私人”关系来处理。

本文摘自庄家炽著《追系统的人:快递员的劳动过程与社会关系网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5年1月,澎湃新闻经授权发布。

American Job

摘要:国际摄影中心展览“美国工作:1940-2011”通过照片展现了美国1940年至2011年间劳动人民的历史。

American Job: 1940–2011, installation view. Courtesy International Center of Photography.

摘抄:American Job: 1940–2011, curated by Makeda Best, International Center of Photography, 84 Ludlow Street, New York City, through May 5, 2025

摘抄:American Job: 1940–2011, organized by Makeda Best, noted photography curator and deputy director of curatorial affairs at the Oakland Museum of California, mines the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Photography’s collection to present a sweeping visual history of work in this country as seen through the eyes of more than forty documentary photographers and photojournalists. The first sections of the show focus on the early decades of the postwar labor movement; the later galleries capture the effects of the slow but steady dismantling of workers’ rights and the inequities that accompanied such erosions, despite the genuinely heroic efforts, and not insignificant successes, of organizers and activists. Now, when it feels like we’ve hit rock bottom (god, I hope it’s rock bottom)—when billionaires dream of replacing us with AI bots, and Donald Trump and Elon Musk break the law to put tens of thousands of us out of jobs while simultaneously stripping away the paltry workplace protections we have left—this record of the power labor once wielded operates a bit like a time machine. Or maybe a “what could have been” machine. If I weren’t suffering such complete political exhaustion thanks to the first two months of this administration, I’d say it was also a “what could still be if we put some muscle into it” machine.

Unidentified photographer, Employer Pickets—Proprietors and managers of other grocery stores picket a San Rafael grocery, one of five stores refusing to join in a shutdown called by the Marin Retail Grocers Association in its fight with the Clerks Union., 1947. Courtesy International Center of Photography. © International Center of Photography.

摘抄:Today, when almost every form of protest has been made illegal—we’ve been living for years under laws that ban the mere boycott of Israeli products, Trump is trying to deport green-card holders for taking part in peaceful action in support of Palestine, and New York’s governor just fired two thousand prison guards who walked off the job (I mean, abolish prisons and ACAB and all, but everyone should be able to strike)—it’s good to remember this was not always the case. In fact, it was not so long ago that striking was treated as so legitimate, even business owners and managers did it: take a 1947 photograph, in which grocery store proprietors—yes, you read that right—march in front of a shop in San Rafael, California, that was refusing to participate in a mass shutout of striking checkout clerks. Their placards say, “Don’t patronize grocers who bow to unreasonable demands,” “Think what a 50% wage boost would do to prices,” and so on. (The target of their ire? The unfortunately named, but excellently facade-ed, “Elite Foods.”)

摘抄:One of the exhibition’s most effective moves is shifting our view of labor history away from the narrow stereotype of the white working-class man, instead demonstrating that men and women of all races were integral to solidarity movements. Seymour Snaer, for the San Francisco Examiner, photographed telephone operators—a job almost exclusively done by white women—being herded up by police in San Francisco during a 1947 strike, the largest women’s walkout in American history. A series from 1941 by John Vachon, made under the auspices of the Farm Security Administration, shows Black men and women picketing businesses in Chicago that refused to hire or severely underpaid African American employees. Another suite, by an unidentified attendee of the rally in Washington, DC, where Martin Luther King, Jr. delivered his “I have a dream” speech in 1963, attests to the fact that this watershed moment in Civil Rights history was also a mass labor action: the event was billed as a march “for jobs and freedom,” and of the 250,000 participants, unions sent along forty thousand in support. (The best of these photos is of one of the protesters’ signs: “Segregation has outlived its uselessness.”) Images like these are an essential reminder that, far from just being a culture war, the attack on DEI that we’re living through is an attack on labor—what if more unions treated it as such?

American Job: 1940–2011, installation view. Courtesy International Center of Photography. Pictured: photographs by Accra Shepp.

“康熙赏玩”等百余件吉祥文化主题文物来沪展出

摘要:天津博物馆百余件吉祥文化主题文物将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展出,展期至6月2日,免费参观。展品涵盖瓷器、玉器、织物等多种材质,以“福禄寿喜财”为主题,展现中国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例如“五福捧寿”、“喜鹊登梅”、“太平有象”等吉祥图案和寓意。展品中包括康熙皇帝赏玩的龙凤纹匏瓶等珍贵文物。

摘抄:五只蝙蝠围绕一只寿桃叫“五福捧寿图”,寓意多福多寿;一个黄地的圆瓷盘上遍布着绽放的梅花和雀跃的喜鹊,凸显“喜鹊登梅”的喜庆氛围;带有“康熙赏玩”款的龙凤纹匏瓶造型独特,它是康熙皇帝所珍爱的“玩物”……天津博物馆珍藏的百余件吉祥文化主题的文物3月底将巡展至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于3月26日正式对公众展出,展览通过观众喜闻乐见的器物,呈现中国古人的智慧创造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明·霁蓝釉堆白麒麟纹象耳炉

展览现场 清同治款粉彩梅鹊纹盘

现场|“吴国的北方朋友”苏博开展,晋公盘展示晋文公霸业

摘要:苏州博物馆举办“吴国的北方朋友”特展,展出晋、楚、吴三国文化交流,重点展现晋吴关系。展品包括晋公盘等116件文物,通过巫臣奔晋、联吴的经历,展现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和文化互动,以及宗法制度的崩解。

摘抄:澎湃新闻获悉,3月21日,苏州博物馆“大邦之梦”系列第三展“吴国的北方朋友”特展在苏博本馆对外展出。本次展览,以晋、楚、吴三国的文化交流为明线,以春秋时期诸侯争霸与礼制文化为暗线,呈现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故事。展览共计展出文物116件/套,涵盖春秋时期的青铜礼器、玉器等门类,春秋五霸晋文公作器——晋公盘,也首次来苏展出。

晋公盘展出现场 晋文公铸造 铭文记载联姻楚国

展览现场

彭子射盂鼎 楚国青铜礼器,铭文解释了“申公巫臣”中“申公”一职的由来

山西博物院里的“春秋变局”

摘要:山西博物院举办“变局——春秋时期的晋与秦”特展,展出17家博物馆的215件春秋时期晋秦文物,包括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墓出土文物等珍贵展品。展览以晋秦关系为主线,分为“肇创东周”、“驰骋春秋”、“兴动天下”三个单元,运用视频、全息投影等数字化手段,生动展现春秋时期晋秦两国的兴衰与变革,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展览配套图书已出版,线上数字展也将于下半年上线。

摘抄:文物借展工作大约持续了半年时间,由展览部、对外交流部共同协作完成。前期对接了20余家文博单位,最终从其中的16家协调到111组(215件)展品,借展文物数量占到了全部展品数量的70%以上,打破了原创展览以本院文物为主的模式,是一次全新的挑战。
其中,礼县大堡子山出土的多件秦公鼎、秦公簋和一组32件金饰片,在展览中登场,这些文物是早期秦文化的重要代表,也是秦人奋斗精神的体现,对于诠释展览主题意义非凡。
当然,在借展工作中也有遗憾。陕西益门出土的金柄铁剑,就未能在展览中亮相。但是这件器物制作特别精美,体现了春秋晚期秦国在铁冶炼工艺方面的先进技术,是当时先进生产力的重要代表。于是,展览团队转化思想,打造了“金柄铁剑”全息影像数字化展项,不仅全方位、细致化展示文物,还通过出彩的视觉效果,新颖的展示方式丰富了展览形式与内涵。

秦公簋 春秋 甘肃礼县大堡子山出土 甘肃省博物馆藏

虎鹰互搏銎内戈 春秋 山西博物院藏

侯马盟书 东周 山西博物院藏

展览现场 数字化展示

“Retribution Masquerading As Art.” Elissa Altman on the Problem with Revenge Writing

摘要:作者以自身经历说明复仇写作的弊端。 为报复家人,她在回忆录初稿中用了大量篇幅描写其恶劣行为,但编辑将其删除。作者意识到,以复仇为目的的写作会使人物扁平化,无法展现其复杂性,最终损害作品艺术性。真正的写作应超越愤怒,展现人物的完整性和故事的深度,而非沉溺于报复。

A Toxic Business: On America’s Practice of Shipping Its Trash to the Global South

摘要:美国将垃圾倾倒至全球南方国家由来已久。文章以危地马拉为例,讲述了美国联合果品公司在该国建立港口,发展香蕉产业,同时却留下环境污染问题。之后,美国又试图将污水污泥倾倒至危地马拉的科科利港,最终因当地官员揭露而失败。文章还追溯了美国环保运动兴起后,大量被禁化学品流向发展中国家的历史,并以科尔伯特兄弟非法向发展中国家倾销有害废料的案例为例,揭示了美国将环境污染转移到其他国家的暗黑历史。

鸡缸杯领衔两百文物展出,刘益谦称“憋了十多年”

摘要:上海龙美术馆举办“天地大观”展览,展出约200件古代文物,包括刘益谦收藏的成化斗彩鸡缸杯等珍品。展览分为“金石寿”、“器载道”、“思无邪”、“无尽藏”四个板块,展现中国三千年文明发展脉络,体现文物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刘益谦表示,此次展览是他十几年收藏的心愿,希望与大众分享中华文明的瑰宝。

摘抄:此次展览中,名气最大的展品无疑是成化斗彩鸡缸杯,2014年,刘益谦以2.8亿港币拍得鸡缸杯,刷新当年中国瓷器世界拍卖纪录。当年那张用鸡缸杯喝茶的照片,轰动一时,也成为刘益谦文物收藏态度的象征。虽然在展览发布会上,刘益谦先声明,“不要问我鸡缸杯,也不要问我用鸡缸杯喝茶的感受。”但这件展品无疑是观众寻觅的焦点,甚至澎湃新闻记者还在听到不时有观众问馆内的工作人员,“鸡缸杯在哪?”

摘抄:鸡缸杯在“无尽藏”板块,在看过众多门类丰富、尺度不一的文物后,位于展览尽头的展柜中。它小而明妍,当得起“精巧秀隽”四字。在灯光下能看到器足和底心均有碎开片。从上到下以一定弧度缓慢内收,兼具实用性和美感。杯身以斗彩描绘子母鸡图,辅以牡丹、兰花、柱石纹,画面生动,富有情趣。 绘有子母鸡图,兴于宋朝。之所以明成化一朝瓷器有如此之名,是因为其以精致、精湛见长,所谓“明看成化,清看雍正”。

展览现场的鸡缸杯。

摘抄:成化斗彩鸡缸杯是成化皇帝(朱见深)为自小陪伴自己的、年长18岁的万贵妃特意烧制。据明代万历《神宗实录》中记载:“神宗时尚食,御前有成化彩鸡缸杯一双,值钱十万。”可见鸡缸杯的价值之高,由来已久。因是御用酒杯,出品率较低,使得留存至今的数量极其稀少。 鸡缸杯自明代以来便被视为珍品,清代乾隆皇帝对其推崇备至,不仅让御窑厂仿制,还为其作诗赞誉。

鸡缸杯细节

摘抄:目前已知有17只成化斗彩鸡缸杯,除了四只可以流通外,另十三只都在博物馆里,其中台北故宫博物院10只,大英博物馆1只,纽约大都会博物馆1只,瑞士的鲍尔博物馆1只。
眼前的这尊鸡缸杯,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被伦敦收藏家 Leopold Dreyfus夫人收藏,此后被玫茵堂珍藏。2014年4月8日,香港苏富比举行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春季拍卖会,估价为2亿-3亿港元的玫茵堂珍藏明成化斗彩鸡缸杯成为本次拍卖的焦点,当时起拍价为1.6亿港元,在经过八口竞价后以2.8124亿港元成交。

摘抄:相比斗彩鸡缸杯,刘益谦对明朝永乐年间的永乐仁孝文皇后的半片印章更有兴趣。“在我的认知中, 明朝玉玺, 到今天为止, 发现的只有这半片。明朝之前、元代的玉玺, 可能有其他现存的,清朝以后更多一些。这半片印章有明显经过火烧的痕迹,带着历史的残损。”刘益谦说。“玺印一方面是帝王权力的象征, 但另外一面, 是权力的背后悲惨的故事。”

明洪熙 永乐仁孝文皇后青玉龙钮谥宝

摘抄:在展览中这方残损的印章在“金石寿”板块,与清代玉玺并排。残印现存部分约为原物的二分之一长,其余部分也有细微的裂纹,印文为阳文玉箸篆,布局严谨规范,每行四字,仅存“天齐圣文皇后宝”七字,可以看出此宝的受谥人是明代永乐皇帝的皇后徐氏。徐皇后(1362-1407 年)为开国功臣徐达之女,永乐皇帝驾崩后,太子朱高炽继位,改元洪熙,追封亡母为“仁孝慈懿诚明庄献配天齐圣文皇后”,应是此玺原刻印文。

The Cinematic Dreaming of Ryuichi Sakamoto

摘要:坂本龙一东京当代美术馆的回顾展“看见声音,听见时间”展出其跨越数十年与其他艺术家合作的作品,运用影像、装置艺术等形式探索时间、梦境和记忆等主题,许多作品与电影艺术密切相关,观众反应热烈,但部分作品搭配略显不足。展览包括与高谷史郎合作的沉浸式装置作品,以及与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合作的电影片段,呈现出梦境般的非线性叙事。展品中也包含坂本龙一受海啸影响的钢琴,以及其工作室的影像片段,营造出艺术家“幽灵”般萦绕展厅的氛围。

Installation view of Ryuichi Sakamoto + Shiro Takatani, “LIFE–fluid, invisible, inaudible…” (2007) (©2024 KAB Inc.; photo by Takeshi Asano)

Ryuichi Sakamoto + Shiro Takatani, “TIME TIME” (2024) (©2024 KAB Inc.; photo by Kazuo Fukunaga)

图像 & 视频

中国大熊猫幼崽在雪地里玩耍。

中国大熊猫幼崽在雪地里玩耍。

说明:让我们一起庆祝大自然最毛茸茸的珍宝之一:大熊猫。这些标志性的黑白色熊原产于中国,不仅仅因可爱而闻名。它们在竹林生态系统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传播种子和促进植被生长,造福无数动植物。
大熊猫曾被列为“濒危物种”,但由于繁育计划、植树造林和栖息地保护等不懈努力,其保护状态在 2016 年被提升为“易危”。尽管如此,森林砍伐和农业开发仍导致栖息地丧失,目前野生大熊猫的数量仍不足 2,000 只。保护竹林和改进繁育计划对于它们的生存至关重要。虽然大熊猫以呆萌可爱著称,但它们也是生态保护的英雄。保护大熊猫不仅仅是拯救一个物种,更是维护其自然栖息地的生物多样性。让我们共同努力,守护这些温和的巨兽!

托洛洛山的月全食

托洛洛山的月全食

说明:3月14日的月相恰为满月,为当天圆周率日(即国际数学日)的庆祝活动增添了一抹趣味——在地球的天空中,月球与太阳的黄经恰好相差3.14弧度(即180度)。对同时热爱圆周率与星空的观测者而言,更添惊喜的是,当天月球还穿过了地球的本影,上演了一场月全食。在晴朗夜空中,红月亮的色彩格外鲜明。阳光被地球大气层红化散射,使笼罩在地球本影中本应漆黑一片的月面染上了古铜的色泽,再反射回地球,被智利托洛洛山天文台的摄影师所捕捉,形成了这幅时序合成图像。全食阶段持续约一个小时,这幅三联图像捕捉到了食既、食甚与生光的三个瞬间。在月面较亮的边缘处,也即地球本影的边缘,可见一抹微弱的淡蓝色调,这是阳光被地球平流层中的臭氧层过滤所致。

黑鹭捕鱼,乔贝国家公园,博茨瓦纳

黑鹭捕鱼,乔贝国家公园,博茨瓦纳

说明:在聪明的捕猎者世界里,黑鹭独占鳌头。这种鸟主要栖息在浅水区、开阔水域及淡水湖泊和池塘的边缘,也常见于沼泽、稻田、季节性洪泛草地和河岸。乍一看,黑鹭与其他涉禽并无不同:它们同样拥有长腿、细颈和尖喙,这些特征都有助于捕猎。然而,当黑鹭开始捕食时,这种乌黑亮丽的非洲鸟类展现出独特的技巧:它会撑起一把“伞”,正如今日图片所示。在捕鱼时,黑鹭会低下头,张开双翼环绕身体,形成一个遮蔽的圆形阴影。这种聪明的捕猎技巧被称为“伞状捕猎”。关于这一行为最常见的理论认为,小鱼在寻找遮蔽时会被黑鹭的翅膀所制造的阴影吸引,从而游入它的陷阱。此外,阴影还能起到类似偏光太阳镜的作用,能减少水面反光,提高苍鹭在水下的视力。同时,这一动作还能帮助黑鹭隐藏自己,进一步增强捕猎的成功率。

美丽光影 | 摄影师Xenie Zasetskaya

美丽光影 | 摄影师Xenie Zasetskaya

说明:摄影师Xenie Zasetskaya的肖像摄影作品,以其美丽的光影效果著称。

浓烈的色彩 | Eren Sarigul镜头里的东京

浓烈的色彩 | Eren Sarigul镜头里的东京

说明:摄影师Eren Sarigul镜头下的东京,色彩浓郁,如同王家卫电影。

美丽盛开的樱花,杭州的春天,中国

美丽盛开的樱花,杭州的春天,中国

说明:春分有两个含义。其一是 “四季相等”。传统上,从立春到立夏之间的这段时间被称为春季,春分点位于两个节气之间,平分了春季。春分的另一个含义是 “昼夜相等”。春分时节,太阳直射赤道,昼夜等长,各为 12 小时。春分过后,除青藏高原、东北、西北和华北北部地区外,全中国进入明媚的春天。
许多花卉都在春分之后慢慢绽放,例如樱花就是春季具有代表性的花卉之一。中国古时已确有多种樱花。秦汉时期,樱花栽培就已应用于宫苑之中,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唐朝时,已普遍栽种在私家庭院中。在园林美化造景中,樱花可群植形成“花海”景观,或列植为行道树,或列植种在湖畔旁。今日图片中为您带来的是杭州春季盛开的樱花和湖面的游船,这正式一处欣赏春日园林水景的绝佳之处。

难得一见的月食和极光照片

难得一见的月食和极光照片

难得一见的月食和极光照片

难得一见的月食和极光照片

说明:“我从没想过极光和日食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如此令人着迷,”扎弗拉说。“站在冰冻的湖面上,我看着地貌慢慢变暗,而月亮则滑入地球的阴影中。与此同时,极光变得更加强烈,天空中充满了充满活力的光波。”
月全食的时候,月球、地球、太阳成一条直线,月球落在地球的阴影里面,照不到直接的太阳光,而是被地球大气层反射的太阳光照亮。地球反射的是太阳光的红光,所以月全食呈现红色,又称"血月"。这张绿色极光中的"血月"照片,非常难得。(科技爱好者周刊第342期)

低地雨林上空的薄雾,丹浓谷,沙巴,婆罗洲,马来西亚

低地雨林上空的薄雾,丹浓谷,沙巴,婆罗洲,马来西亚

说明:3月21日是国际森林日,这一全球性纪念日旨在庆祝森林在支持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国际森林日由联合国于2013年首次设立,鼓励全球开展植树活动,以提高人们对森林对未来世代重要性的认识。
观察森林生物多样性的最佳地点之一,正是今日图片中的达浓谷保护区,它位于马来西亚婆罗洲岛沙巴州。这个保护区占地169平方英里,拥有1.3亿年历史的古老雨林,栖息着极为稀有的物种,包括婆罗洲猩猩、云豹和超过270种鸟类。除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达浓谷也是研究者的天堂,长期研究项目在此监测生态系统和野生动物,以推动保护工作。在庆祝国际森林日之际,我们应当铭记:保护森林,就是保护地球的健康。请花点时间欣赏大自然的美丽,并支持保护森林的努力,以造福子孙后代。

尼特哈天然井水面上的睡莲,图卢姆,墨西哥

尼特哈天然井水面上的睡莲,图卢姆,墨西哥

说明:3 月 22 日是世界水日,这是联合国发起的一项倡议,旨在强调淡水及其保护的重要性。这一天不仅提高了人们对全球水危机的认识,并推动采取行动以确保所有人都能获得清洁水源。淡水不仅是生命之源,还是维持生态平衡、农业发展,甚至文化传承的重要基石。
今日图片展示的是墨西哥图卢姆的尼克特哈天坑,这是大自然中令人惊叹的淡水奇观之一。天坑是一种天然的岩溶井,由石灰岩塌陷形成,露出地下水源。“Nicte Ha"这一名字源自玛雅语,其中“Nicte”意为花,“Ha”意为水。这个开放式天坑以其清澈见底的碧蓝水域和美丽的睡莲而闻名。当阳光穿透水面,水下生物在明亮的环境中茁壮成长,展现出生机勃勃的水下世界。对于古代玛雅文明而言,天坑不仅是一种神圣的存在,更被视为通往地下世界的神圣通道,同时也是尤卡坦半岛的重要水源。尼克特哈天坑最深可达约32英尺,如今仍然是浮潜和潜水的热门胜地,让人得以一窥这一古老而脆弱的生态系统。淡水不仅是生命的必需品,它本身就是生命! 让我们携手保护水资源,为子孙后代留下清洁的水源!

鲍曼附近日落时分的闪电和风暴云,内布拉斯加州,美国

鲍曼附近日落时分的闪电和风暴云,内布拉斯加州,美国

说明:今天,我们庆祝世界气象日,这一纪念日旨在纪念1950年世界气象组织的成立。每年的世界气象日都会关注一个重要的全球气象议题。2025 年的主题“携手缩小预警差距”,强调及时的天气预警和早期行动对于减少灾害损失的重要性。
今日图片中展示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爬行闪电,拍摄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该州以龙卷风和雷暴而闻名,尤其是在春季和夏季最为频繁。爬行闪电是一种水平移动的树状闪电,在夜空中划出壮丽的光影,彰显大自然的磅礴力量。内布拉斯加州独特的地理环境,包括广阔的大平原和频繁的雷暴,使其成为这种壮观气象现象的高发地。得益于世界气象组织在气象学领域的进步,我们如今可以更精准地预测和应对这些极端天气事件,保护生命与财产安全。

Thank Cover of this article by İsa Kılavuzoğlu:

本网站已正常运行
发表了129篇文章 · 总计1,218.88k字